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是怎樣形成的?
經過各黨派各單位各方面充分民主協商,中共中央提出了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人選建議名單。 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統戰部部長石泰峰就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人選的推薦提名情況和建議名單,在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作說明。
石泰峰介紹,全國政協換屆人事安排工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 “兩個維護”; 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和把關作用,嚴格標準條件,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突出把好政治關、廉潔關,注重精準科學,統籌考慮、合理安排,不斷優化委員結構; 嚴密工作程式,嚴肅換屆紀律;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全國政協工作,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共中央對全國政協換屆工作高度重視,明確了總的原則和要求,成立了換屆人事安排小組,充分借鑒二十大代表推薦提名的成功經驗,統籌謀劃、精心組織、有序推進,認真組織開展全國政協委員人選推薦提名工作。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和把關作用,堅持黨管幹部、黨管人才原則,嚴格程式步驟,優化方式方法,完善工作機制,人選產生的各個環節都在黨組織領導和主導下進行,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 充分發揚民主,廣泛開展民主協商,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代表人士的意見,把溝通協商、發揚民主貫穿到推薦、考察、醞釀、提名等各個環節,使人選名單具有廣泛和堅實的民意基礎。 嚴格標準條件,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對全國政協委員人選逐個審核把關,嚴把人選的政治關、廉潔關、形象關,對政治上不合格的“一票否決”,對廉潔上有問題的“零容忍”,對形象上有不良反映和負面影響的堅決不用,切實防止“帶病提名”“帶病當選”。
人選建議名單適應新時代全國政協作為最廣泛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和協商民主重要管道的要求,具有以下特點。
——具有廣泛代表性。 人選基本涵蓋各領域各方面需要參加全國政協的人士,分佈比較廣泛。 既有中央和國家機關、省區市、企事業單位和軍隊等方面的領導幹部,又有各民主黨派、工商聯、有關人民團體的負責人和無黨派代表人士; 既有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中有突出貢獻的代表人士和專家學者,又有愛國愛港愛澳、擁護憲法和基本法、擁護“一國兩制”方針的香港、澳門各界知名人士; 既有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作出積極貢獻的少數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人士,又有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優秀代表人士,還有其他方面的對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有突出作用的代表人士。 其中,也有一定數量的環境資源領域的黨政領導幹部、專家學者等,以適應全國政協界別設置調整需要。
——結構進一步優化。 堅持事業為上、以事擇人,注重人選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作風、專業精神的統一。 注重圍繞推動高品質發展,積極推薦在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打好三大攻堅戰、疫情防控、防災減災救災等重大鬥爭、重大任務中表現突出的優秀分子作為人選,統籌考慮民族、宗教以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安排,並注意安排一定數量相對年輕的同志。
——進退比例適當。 在保留一定數量十三屆委員基礎上,補充一批各行各業優秀人才,保持政協工作的連續性。
——人選素質較高。 人選普遍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和較強的參政議政能力,群眾基礎和社會形象較好。
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對人選建議名單進行了認真審議,協商決定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2172名。 其中,中共委員852名,佔39.2%,非中共委員1320名,佔60.8%。 56個民族都有人選進入全國政協。 平均年齡56.6歲。 大學以上學歷203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共125名。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