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奇书”何以引发关注狂飙?

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山川俱载的地理书、纵横奇绝的风俗书,流传至今却少有读者关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五期《越绝书》,开启这部内容扣人心弦却充满谜团的“奇书”“绝书”,用地方志这一全新打开方式,让历史记载与山川河湖中孕育传承的生命轨迹逐渐重合,让古今相通的智慧与热血在我们心中久久回荡。

以越地为视角

激荡浓缩华夏千百年

一册册典籍,无声诉说五千年“何以中国”。灿若繁星的典籍之中,记载历史的著作数不胜数。比如记载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的著作,就有《左传》《史记》等多部史家经典。那么,为何《典籍里的中国》会选择《越绝书》?这部书究竟“绝”在何处?

《越绝书》是一部几乎已被当代人遗忘的“奇书”,大多数人甚至没有听说过这部被古今学者称为“方志之祖”的奇书。节目编导团队透露,总台台长慎海雄曾经谈到他在大学时代的一段经历:当时他在杭州大学中文系就学,经常去旁听历史系大课。一次听到著名方志学家仓修良先生评点章学诚的课。仓先生说,浙江学子如果不读一读《越绝书》,那是终身之憾!

这句话给慎海雄留下了深深印象。下课之后就赶到杭州古籍书店,淘到了一本品相残破的线装本《越绝书》。一气看完这部并不厚的古书,慎海雄大为震惊!“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子贡一出乱五国”……大量的历史经典,居然栩栩如生记载于此书中!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一部看似平常无奇的《越绝书》,竟然以越地为视角,将华夏千百年历史激荡浓缩于此。

大学时读的这部书,令总台台长记忆深刻。在提议策划推出《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时,台长建议关注《越绝书》这个选题。古越人绝地求生、奋斗不息的精神,值得今人传承弘扬!

《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卢小波谈到,《越绝书》是节目中首部与方志相关的典籍,导演组本着必须得干好的目标,秉持一定要把方志的独特性、重要性传达给观众的精神,在地方志里找寻各种可能,前后经历了七八个月的创作时间,反复听取专家论证、收集和研磨资料。

创作过程中,碰到的首要问题是作者不清晰。一度陷入困惑的导演组经过深入思考,得出结论:既然追溯写书人的道路走不通,又没有护书人,那就从传书人的角度入手。节目组和专家经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以杨慎为主要人物视角。

节目总导演、总编剧左兴说:“《越绝书》记述了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值得铭记的人和事,我们节目就是要告诉观众《越绝书》到底是什么,到底记录了什么,核心思想是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果然不负众人所盼,第二季甫一开播,收视和好评率完美沿袭了第一季的高起点。而2月4日开播的《越绝书》,更是以史诗电影大片的精美和气势,将吴越争霸惊心动魄的历史经典,精彩呈现于荧屏。第五期播出前后,9次登上热搜热榜,累计覆盖微博用户超2.6亿人次;第二季豆瓣开分9.0,全平台播放量近9亿次,#典籍里的中国#主话题阅读量累计达18.1亿。

未播先热!这部当代人几乎闻所未闻的千古“奇书”,一下子吸引了海内外网民目光。海内外诸多媒体迅速关注,纷纷报道。截至目前,欧洲华语广播电台、匈牙利联合报、北欧时报等数十家海外媒体对第二季内容的转发和报道,已辐射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再次掀起“典籍热”。

节目播出后,网友们对《越绝书》一集讲述的“方志里的中国”倍感惊喜。这部在网友口中“即便是历史爱好者也少有读过”,却被很多学者誉为“地方志鼻祖”的奇书,伴着舞台光影穿梭时空,重新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这部被后世评价为“地志祖”的中华典籍,既可以用来稽考古代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山川形势和风俗民情,又用古人的高超智慧、过人谋略和卧薪尝胆、绝地反击的不屈精神,让千年后的我们依旧心驰神往、热血沸腾。

从方志看家乡

无四方,何以中国?

地方志,可以说是“一方的古今总览”,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有人说,地方志既是“一方之全史”,也是一地之“百科全书”。

《越绝书》作为节目中首本与方志相关的典籍,描述的虽然是一个地区的地理风貌、历史变迁和文化进程,但却能以小见大,折射中华民族融合大背景下,不同文化扩散传播生成影响的历程。从远古至今逐渐形成的山川河流、城池道路、陵墓宫殿、农田水利等等,一张张地方的名片,像一块块色彩斑斓、风格各异的拼图,勾勒出一幅厚重悠远的中华文化全景图。

节目组认为,《典籍里的中国》其生命力在于,不只展现典籍,而是把典籍发展中各种标志性事件进行文化溯源。例如《越绝书》为后世的地方志编纂开创了先河,能够进一步激发我们阅读和参与编修方志的兴趣,让大众增强自我认同“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就是这样历史悠久,而又生生不息”,这份独特性,让观众从每一集中都能得到全新的体验和收获。

正如本期节目中的铿锵一问:无四方,何以中国?生于吴越之地的人们,能从《越绝书》中看到自己家乡千年前曾经历的风云变幻。我国历来重视方志编修工作,新时代的地方志书,同样凝结着一代代编纂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方志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不负前人、不负今人、不负家乡,也不负中国辉煌的历史。

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和人民赋予地方志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地方志工作者无上的自豪与荣耀。

——崔唯航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央视《越绝书》的播出,不仅使观众对吴越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观众认识了解今天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十分有益。

——卜宪群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

(中国的地方志)是弘扬地方文化、记录乡土风情、传承历史记忆、表彰先贤事迹的百科全书,在世界文化史上颇为罕见,是体现治国理政经验和家国情怀的珍贵遗产。

——赵世瑜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

持续纂修地方志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巴兆祥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

节目成功传递了杰出典籍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灵魂,激发了观众内心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颜越虎 《浙江通志》副总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闪光的思想

让古今情感同频共振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启播仪式的致辞中,慎海雄台长谈到,《越绝书》中记载着自己家乡浙江千年前波澜壮阔的吴越故事,令人遐思万千。书中传递着的仁义民本思想,至今滋养着这一方土地乃至中国人的精神底蕴。

节目组也强调,希望从“不那么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出发,在节目中展现一些“小众”典籍,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在思想上的“有容乃大”。例如《越绝书》保存了先秦时期许多珍贵史料,为研究这一时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点,是探索吴越地区文化及其精神形态变迁的关键典籍和重要对象。

不同的典籍串起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典籍里的中国》每一集也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典籍本身因为节目有了“对话”的可能。网友们发现了不少已经播出的典籍与人物之间存在关联,提出了“典籍宇宙”的概念。

导演组回应,其实一开始没想过“典籍宇宙”,是网友们看到之后的自发感受,节目初心是用更丰富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典籍,解决“书是什么书,书好在哪里;人是什么人,人好在哪里”的问题。不过在未来,“典籍宇宙”还有可能继续联动,用更专项的内容、更广阔的维度、更丰富多元的表达,用书中先贤的精神和事迹,推动古今情绪的同频共振,让克己自励、以民为本、躬行仁义等先贤所颂扬的精神,在千年后依然熠熠生辉。

节目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明代史学家、方志学家杨慎对坐共饮,“一壶浊酒喜相逢”。杨慎感慨:“《越绝书》中描绘着我最神往的历史,有我最倾慕的英雄。”

作者众说纷纭、成书年代成谜,这部几千年前的吴越地方史志,其间无数英雄人物、历史传奇,经过《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演绎,引发关注狂飙,焕发全新的时代魅力。

可以预见,不断创新“打开方式”的《典籍里的中国》,能够源源不断地拍下去。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打底,又诉说着这些价值在传承过程中,尤其是在当代的鲜活演绎中,形成的情感共振和精准穿透力——这也是总台文化节目常看常新的源头所在。

来源:CMG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