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新活力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話經濟

代表委員談縣域經濟:多舉措推動國民經濟基本單元高質量發展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日前發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1個中央一號文件,對新一年“三農”工作進行部署。在這份文件中,“縣域”一詞出現了13次,引起廣大基層工作者的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普威鎮獨樹村黨總支書記王永蘭向南都記者表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夠有效推動城市資源向農村地區轉移,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助力發展成果普惠共享。”

實幹爭春早,奮力開新局。縣域是城和鄉的結合點,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在擴大國內需求、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有著巨大的潛力空間。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南都、N視頻記者採訪多位全國人大代表,聽他們講述如何以鄉村振興為引領,多措並舉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串聯城鄉發展動能的經驗與期待。

科技賦能: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立春過後,春耕備播進入關鍵期。每年此時,河北省永清縣喜慶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鐵鈞總是格外忙碌。他穿梭於各縣各村之間,挨家挨戶做調查,整理農機個性化需求目錄,又請來當地干部、農戶,討論農業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應用。

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劉鐵鈞幹勁十足。他對南都記者說:“只有農民富起來了,國家發展才能更加繁榮穩定。而要想富農,最根本的還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

作為農民的孩子,劉鐵鈞深知他們對機械化耕種的渴望。因此,以科技力量幫助農民提效增收,是他多年來的堅持。

2013年,劉鐵鈞牽頭成立喜慶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農機手帶機入社,在農忙時集中力量搶收搶種,同時不斷探索“科技種田”之路,將機械化融入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如今,合作社的服務範圍已輻射至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多個市縣。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三農”,劉鐵鈞摸索出多項菜單式、全程式託管服務,滿足不同農戶需求。 2022年,面對河北省保定市種植大戶的350畝紅薯田,合作社利用翻轉犁對土地進行深耕到旋耕、激光平地儀平整土地、無人駕駛起壟、覆膜、下滴灌袋,一次成型,省了人力成本,又提升了作業精準度,最大化提升效能。

今年全國兩會,劉鐵鈞聚焦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期待通過加強政策支持、資金補貼等方式,讓農民逐步實現從“憑經驗”到“科技化”的根本轉變。

除了致力於以科技賦能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來自一線的代表委員們還圍繞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積極開展鄉村振興示範創建。

2021年,首批100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創建名單公佈,旨在更好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在這份名單裡,四川省米易縣名列其中。據了解,米易縣全年平均氣溫20.5℃、日照2700小時、降雨量1110毫米,是一個“被太陽迷戀的地方”。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普威鎮獨樹村黨總支書記王永蘭告訴南都記者,近年來,米易縣上下正為全力推進示範區建設,利用獨特的光熱資源優勢,在示範區發展“水稻+早春蔬菜”糧經復合產業,半山區種植全國最早熟的枇杷和全國最晚熟的芒果,高山區發展優質畜牧和烤煙,已形成垂直立體、層狀分佈的“三大產業帶”。

“截至目前,米易縣在安寧河谷區發展的標準化稻菜輪作糧經復合產業基地已達10萬餘畝。”王永蘭相信,待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全面建成後,米易縣的能量將輻射整個安寧河谷區域,乃至整個西部地區。

產業融合:盤活縣域經濟新動能

米易縣生態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地旅遊業興起,成果惠及周邊多個村鎮。

王永蘭告訴南都記者,她所在的獨樹村位於米易縣普威鎮南端,地處中高山區,過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低。 2014年開始,獨樹村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帶領村民大面積種植林果,如今已建成省級無公害雪梨基地6100餘畝,另有櫻桃林2000餘畝、核桃林3000餘畝。

依托這萬畝果園,以及米易西部生態農業發展區和普威鎮“綠野花鄉”鄉村旅遊核心區的優勢,獨樹村形成了日漸成熟的特色生態觀光旅遊業,年均接待從各地而來的遊客上萬人。與此同時,“世外桃源”般的獨樹旅遊新村也成了米易陽光康養的一張亮眼名片。

在王永蘭看來,獨樹村的發展離不開縣域統籌。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夠有效推動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產業向農村地區轉移,有利於加快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助力發展成果普惠共享。”

談起發展前景,王永蘭信心滿滿。 “2023年是攀枝花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的起步之年,獨樹村搭上了這趟發展的快車,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鄉親們錢袋子鼓了,勁頭更足了,相信將來會更加美好。”

結合本地特色,深度融合一二三產業,完善延長產業鏈,從而盤活經濟,也是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的發展思路。

全國人大代表,永聯村黨委書記、永卓控股董事局副主席吳惠芳告訴南都記者,作為“蘇州市智慧農村示範村”,永聯村聚焦數字產業、數字治理和數字民生三個方面。在數字產業方面,當地重點對農業一二三產全產業鏈進行數字化升級,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種植當中,對農產品和食品加工進行流水線改造,實現質量安全追溯和全程可控,通過業財一體化,實時掌握農產品銷售狀況。

在此基礎上,永聯村依托當地種植業、養殖基地、作坊街等業態,開展主題豐富的研學活動,成為城市人群親子遊、家庭遊的好去處。

“新的一年,隨著旅遊業逐步恢復常態,我們將深挖研學主題遊市場潛力,打造集農副產業生產銷售、觀光、體驗互動、食育品鑑、自然科普於一體的自然生態科普園概念,充分利用一、二產業賦能景區,挖掘內容粘性,最大化做好研學主題遊板塊,迎接各方來客。” 吳惠芳信心滿滿地說道。

人才回歸:為縣域經濟發展開拓新路徑

當了18年村書記的吳惠芳對“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有著深刻體會。他向南都記者坦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縣城、鄉鎮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但許多高層次人才,尤其是智能化、數字化領域的創新型人才大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不過,吳惠芳注意到,自從2020年高鐵貫通後,上海與蘇州之間的時間距離大大縮短,加之張家港相繼打出一系列招才引智組合拳,近年來從上海、蘇州方向而來的人才越來越多。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樣是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浙江省長興縣新川村黨委書記張天任的關注焦點。近年來,他持續力推人才回歸工程,引導更多鄉賢積極參與家鄉建設。

張天任告訴南都記者,過去許多老鄉外出打拼,在大城市裡靠自己的雙手實現勤勞致富、創新致富,成為鄉親們眼中的“鄉賢”。他們中的不少人心系家鄉,願意為家鄉發展賦能。

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張天任堅持帶領新川村“兩條腿”走路,既發展生態農業,也兼顧綠色工業、旅遊業,增加創富渠道,實現“百業興旺”。老百姓收入高了,縣城、村鎮環境好了,人才回流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也進一步助力縣域經濟發展。

在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全國人大代表、隴上莊園網店店主梁倩娟正是返鄉創業大軍中的一員。隨著當地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的不斷推進,鄉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逐步完善,帶動了電商發展提質增效。

2013年,曾南下打工十年的梁倩娟乘著“電商熱”回鄉,從傳統電商做起,推銷起家鄉的優質農特產品,走出一條發展的新路徑。 2019年,梁倩娟走上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講起在家鄉開網店賣農特產品、帶動數百戶農戶增收的故事。不久,便有直播平台主動找到梁倩娟,向她推薦了短視頻和直播的帶貨方式。

經過一番了解,梁倩娟很快註冊了賬號,開啟直播帶貨之路。 “目前,我已累計直播200餘場,去年便賣出了20多噸土蜂蜜,還有大量羊肚菌、木耳、香菇等山貨。”

閒暇時,梁倩娟還會將生活日常片段拍成短視頻,分享到自己的賬號上。在她看來,電商帶貨,不僅能賣農特產品,還可以宣傳當地文化、旅遊產業。 “接下來,我希望甘肅隴南的農產品和山貨能夠走出中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