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联合主办的“形意万千——汉字文化大观展”从4月20日起至8月13日在北京颐和园博物馆举行。
此次汉字文化大观展共分为渊源流变、书臻妙境和载书传道三大部分,汇集国内11家文博单位92件/组文物展品,系统讲述了汉字的由来,同时也重点突出了汉字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在古香古色的西配殿展厅中,一件件来自全国多家博物馆的精品文物,讲述着汉字从刻划符号到甲骨文,直至五体成熟的千年故事。
中华出版促进会理事长苏士澍:从甲骨文开始到现在走了3000多年,字体可以改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简化字,但是汉字没丢。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我们要在颐和园博物馆里,把汉字通过文物这种展陈的方式介绍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甲骨文、什么是金文,让大家来到颐和园里,不仅看湖光秀色,同时还要到颐和园博物馆里,看汉字是怎么来的。这样更增添了展览的气氛。
作为汉字艺术表现形式的书法,其发展历程也在此次展览中进行了突出呈现。在综合展厅中,汇集了大量唐、宋、元、明、清的精品碑拓和墨本。东配殿展厅中,集中呈现了笔、墨、纸、砚等与汉字书写相关的书写工具的进化历史。这些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书写工具,不仅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演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