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式传统木作技艺:“颐和园仁寿殿”曼谷落成后首次启用

华彬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东盟)落成后首次启用。 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 余湛奕)在曼谷、北京两地“云端”连线同步的“华彩丝路 匠心筑梦”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18日在泰国华彬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东盟)盛大启幕,这也是历时1000个日夜,近300个中国和泰国工匠参与建设的华彬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东盟)落成后首次启用。

 

  古建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明符号。“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都创造了精妙绝伦的古建杰作。

  记者了解到,当天的活动设有展览环节,以“丝路印迹—一带一路古建图片展”为题,在中国北京及泰国曼谷同时举办,展示古今中外名家拍摄中国以及丝路沿线国家古建的经典摄影作品,并首次以影像方式呈现以颐和园“仁寿殿”为设计蓝本的大型中式木作技艺成果——华彬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东盟),体现中式木作技艺在泰国的非遗展示成果。

  担任泰国华彬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东盟)项目主设计的是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

  “颐和园是(中国)保存下来最完整的一个皇家园林。仁寿殿本身原来是朝政所在的地方,反映了中国人的礼仪制度。我们最直接地讲这个‘仁者寿’和‘仁者爱人’,也是中国文化的包容、心怀天下的概念。”吕舟表示,该项目以中国北京颐和园仁寿殿为原型,通过中国传统工艺复刻的大型木构建筑,不仅承载着交流对话的责任,更是承担着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园林博物馆艺术顾问王其钧认为,古代建筑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明符号,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筑美学的角度,形象再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灿烂的建筑文明成果,助力非遗传承与创新,促进各国文明互鉴。

  据了解,为了推动中国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互鉴,传播中华民族灿烂的非遗文化精髓,在北京华彬文化基金会的倡议与支持下,泰国华彬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东盟)应运而生。

  北京华彬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卢战表示,该项目从2020年初开始建设到2023年落成,建筑木构件总量约35万件,是海外规模最大的采用传统技艺营建的中式木结构建筑,完整遵从北方官式建筑营造技法,体现古建筑的规制、形状、规格等特点。

  “这是我第一次与中国团队合作。在这之前我没有接触过中国古建工程,这次的项目让我受益良多,学习到从未接触的施工技术,类似的建筑只有在电影里见过,亲眼见到实物我感到很震撼。”参与该项目工程建设的泰国工匠表示。

  赵磊是福建泉州一家专门做古建筑物木工的公司员工,能参与到这个宏伟的跨国项目工程中来,他感慨颇多。

  “由泉州工厂制作完成、经由海运落地泰国的构件需要经过拆分再组装的过程,是这项中泰跨国工程的特点与难点。”赵磊说,“以多功能厅为例,它是一座面阔七间带周围廊的建筑,为了满足空间功能上的使用要求,我们进行了减柱以及移柱的处理,这样就使室内拥有了一处完整的260平方米开敞空间。未来,这里也将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舞台异彩盛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