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飘色回归 延续香港特色民俗

香港中通社5月25日电 题:长洲飘色回归 延续香港特色民俗

  香港中通社记者 张明臻

  “希望大家在飘色巡游中,能看到每个街坊会、每个团体的努力。我们乐此不疲的原因,是尽量保存传统。”

  近几日到香港长洲岛,一下船就可以看见街头巷尾的彩旗飘飘、闻到包香十里。长洲民俗太平清醮,时隔三年终在5月底复办,亮点活动之一飘色巡游将于26日下午开展。

  飘色起源于内地中原地区的迎神活动,其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1920年初,有长洲居民于佛山看到飘色巡游,于是将此活动引入长洲的打醮巡游中,渐渐变为每年太平清醮的重头戏。

  一台飘色由色柜、色芯、色梗组成。乡民推着色柜,让小朋友扮演不同角色坐在色梗上,游走于长洲大街小巷间。小朋友“坐”在空中来回飘荡,故称飘色。

  今年长洲共有8条飘色巡游队,分别由5个街坊会、2个体育会和1个同乡会组织。

  香港中通社记者探访飘色工作坊,该工作坊的两台飘色已差不多制作完成。总务主任曾家明介绍,飘色主题每年每个会都不同,大家各自构思。会内分工细,一班人一起定主题、资料收集、找服装、做配件等,要花费不少功夫。

  早期飘色巡游又称“走古事”,多以古代民间故事为题材;之后主题逐渐多元化,融合传统和现代题材。例如,2018年飘色巡游就采用了北京冬奥会主题。该会今年想以反映疫情为主题,因此定为“百上加斤”。

  制作一台飘色,需时三、四个月。飘色之所以能够飘起来,全靠色梗支撑。色梗太粗,容易被看破,失去神秘感;色梗太细,又容易折断变形,发生危险。为让飘色看上去天衣无缝,便考验飘色师父的功力。

  曾家明拿起身后的飘色演示,色梗一要选好重心,重心正则稳固;亦要结合所制作的飘色主题,隐藏在装饰内;还需内置小凳和护罩。“其实大家看到有外国街头表演者坐在飘起来的飞毯上,同飘色一样的原理。”

  至于小朋友的选择,曾家明介绍,要以4至6岁小朋友为主,“不能害怕、要喜欢这件事才行”。因为一待就是两到四个小时,服装也要做得好看,才能让小朋友有兴趣。

  “长洲算是保留传统比较好的地方,制作的飘色也更精致。上面的小朋友常会在活动中睡着,但也安然无恙,就是因为很舒服很安全。”曾佳明自豪地说,他向记者分享了很多独家经验,丝毫不担心手艺被他人复制。

  但今年他有些无奈,因活动三年没有办,年龄大了,做飘色的记忆有些模糊,什么东西摆在什么位置,要反覆试。

  曾家明担心这项技艺的传承面临很大困难。现在,制作飘色铁架的技术已经失传,一些铁架经年使用逐渐老化,59岁已是最年轻的飘色师傅。

  “未来怎么办其实很难讲,讲缘分。之前有学校到工作坊参观,很多学生都很有兴趣。”曾家明说,通常做飘色都是义务的,大会资助不足以做一台飘色,还要补贴一两千港元;又动好多脑筋,年轻人都不想做这行。

  曾家明希望,飘色巡游能让大家看到每个街坊会、每个团体的努力。“第一眼就讲钱的话,早就没人做了,大家都乐此不疲的原因,就是都在尽量保存这个传统;体现长洲肯做、执着的精神。”

  飘色师傅凭藉多年经验,没有草图、模板,只以实物调整配合修改,完成制作,延伸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和文化。长洲飘色的主题内容,也随着香港社会发展和长洲环境变化而不断创新,见证这座岛的历史,见证香港的历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