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涌金楼丨印尼部长到浙北小城吃晚饭
潮新闻 记者 夏丹 王柯宇
5月22日傍晚,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易炼红,在杭州会见印度尼西亚对华合作牵头人、海洋与投资统筹部长卢胡特。
易炼红在会见中表示,这些年来,在中印尼关系稳健发展的背景下,浙江和印尼的合作交流走深走实,贸易投资持续扩大,人文科技交流日益加强,结出了丰硕成果。
第二天,卢胡特一行马不停蹄直奔距离杭州一小时车程的桐乡。这位印尼部长为何到访浙北小城?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老友重逢
在桐乡,卢胡特的目的地很明确——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
迎接卢胡特的,正是他的老朋友,振石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巨石总裁、巨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毓强。
此前,张毓强“掌门”的另一家企业——振石控股集团,在印尼已有大手笔投资。
老友重逢,相谈甚欢。除了问候和拥抱,张毓强还带着卢胡特一行先后参观了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和智慧展示中心。
一路边走边看,卢胡特对玻璃纤维生产工艺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玻璃纤维在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农业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全球玻璃纤维行业内的“扛把子”,中国巨石的玻纤纱年产能达260万吨,在产能规模上位居全球第一,已在全球布局六大生产基地,产销网络覆盖全球;在玻纤生产技术上更是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能应用在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
当天下午,卢胡特一行还来到了专注化纤行业的桐昆集团。在集团董事长陈士良的陪同下,参观了“印象桐昆”展示厅,并与陈士良、新凤鸣控股集团董事长庄奎龙等亲切交谈。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座谈会上,陈士良用一句古语道出了中印尼双方能实现“互惠互利、双向收益、合作共赢”的缘由与合作基础,并对印尼政府对于桐昆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卢胡特也很高兴来到中国石化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参观,并欢迎优质企业前去印尼投资。
而“万岛之国”印尼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当前,东盟国家纷纷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制造业成为它们布局的重点领域。作为东盟最大国家,印尼正加速构建自身工业体系,发展制造业。
老友相逢的背后,是另一场相逢:志在全球“创业”的浙企与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印尼。
双向奔赴
这是一场双方奔赴的合作。
去年,在印尼巴厘岛举办的G20峰会上,包括张毓强在内的四位桐乡籍浙商受邀参会。
面朝巴厘岛的碧海蓝天,新凤鸣董事长庄奎龙、振石董事局主席张毓强、桐昆董事长陈士良、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的照片,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涌金君打听到,此次卢胡特到访,和桐乡四位企业家,吃了一顿温馨的晚餐,双方的情谊进一步升华。
事实上,深耕印尼,四家浙企在印尼新一轮的投资布局已经开启。
去年总投资18亿美元的振石印尼硕石镍铁项目开工,正努力打造镍全产业链加工制造基地,建设国家级大型镍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
今年3月,华友钴业、淡水河谷印尼宣布与全球汽车制造商福特汽车公司签署系列协议,建立三方合作关系,对印尼的波马拉矿区高压酸浸(HPAL)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共同打造新能源锂电产业链。印尼总统佐科出席了项目签约仪式并致辞,足见这个项目的分量可见一斑。
而桐昆、新凤鸣这两大涤纶长丝龙头企业,也有意布局印尼北加里曼丹绿色工业园区。在2021年12月举行的园区奠基仪式上,陈士良、庄奎龙和陈雪华就应邀出席、见证。
据了解,北加里曼丹绿色园区生产的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多种产品,如钠离子、锂离子、半导体、石化、工业硅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旨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工业区。
抱团出海
在印尼,浙商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浙江省商务厅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浙江在印尼累计投资211家企业(机构)。
在5月22日傍晚与省委书记易炼红的会见中,卢胡特也坦诚地表示,“近年来浙江投资在印尼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尼愿秉持互惠互利原则,同浙江继续深化农业、科技、工业产业等领域合作交流。”
如今,穿越疫情阴霾,浙商正在加快对印尼的布局。“在你们来之前,已经有700多家浙企来过印尼考察了。”涌金君还记得,今年4月雅加达采访期间,印尼浙江商会会长伍晋斌一席话,“浙企出海愿望非常迫切”。
值得一提的是,“桐乡四巨头”的出海历程也颇具启示意义。
涌金君了解到,最早抵达印尼的是振石控股集团。早在2010年,振石控股集团开始在印尼北马鲁古省中哈马黑拉县格贝岛投资镍矿,成为印尼第一家既拥有镍矿资源又建有镍铁冶炼厂的中国企业。
之后,同样来自桐乡的华友、桐昆、新凤鸣适时先后跟进,加上其他浙江龙头企业,一起形成合力。既能降低盲目“走出去”的风险,争取更多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有利于浙企海外力量的打造。
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共享信息、互帮互助的抱团出海,时至今日,各自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不同赛道发力,上下游之间形成协作共赢格局,“桐乡四巨头”的印尼探索,正在重新定义集群式出海的新模式。
“依托龙头企业,打造示范性的链群配海外基地,将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事实上欧美日企业海外布局也有类似的尝试。”持续关注浙企走出去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淼同样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