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进出的泥巴路,现在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以前去市区4个小时的车程,现在缩短到1个小时;以前漆黑的村庄,现在被一盏盏电灯点亮;以前冷清的街道,现在变成了热闹的商业街;以前年轻人都想外出工作,现在更愿意留在家乡加入OSS这个大家庭……这些改变都是OSS项目带给我的家乡、带给印尼的。”近日,记者走进厦门象屿集团,聆听来自印尼的象屿集团员工邓海龙(Sendy Irawan)的“一带一路”故事。
邓海龙口中的“OSS项目”是指什么呢?
“OSS项目”指位于印度尼西亚东南苏拉威西省的象屿印尼250万吨不锈钢冶炼一体化项目(以下简称“象屿印尼项目”),是象屿集团与国内不锈钢行业民营龙头企业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大型海外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库。
中国是不锈钢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其不锈钢生产所需的镍资源却高度依赖进口。而印尼拥有丰富的红土镍矿和劳动力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却相对薄弱。“因此象屿印尼项目充分利用中国、印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嫁接双方优势,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象屿集团副总裁林俊杰介绍道。
据林俊杰介绍,项目于2016年签约,2017年取得主管部门批复并开工,2018年成功通过组建银团及发行海外债融资约100亿元,2020年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2021年项目建设全面完工。截至2022年12月,项目已累计生产不锈钢超320万吨,带动进出口贸易额超100亿美元,带动全产业链营收超1000亿元,为印尼当地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1.6万个,被国际投资者盛赞为高质量、有温度的“一带一路”故事。印尼总统佐科也亲临项目视察并给予高度肯定。
象屿印尼项目是厦门国有企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项目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一方面能够实现稀缺镍资源的中长期稳定保障,提高不锈钢供应链稳定性,增强中国不锈钢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话语权,并推动国内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的后端轧钢环节布局,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印尼镍产业发展水平和附加值,改善当地的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贡献可观税收,助力印尼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减贫方面,自项目启动以来,象屿集团携手40余家外部参建单位共7000多名中印尼员工,以及14000余人的生产运维人员参与项目建设,直接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象屿印尼项目现有超18000名员工,其中约90%的员工来自印尼当地,已成为促进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工业化和互联互通方面,公司已帮助项目所在地修建水泥公路超50公里、桥梁16座。从前,从当地机场到项目所在地只有一段很短的省道,仅40公里的车程却需要行驶2个小时。如今,这段由象屿印尼项目修建的省道级公路绝大部分路段已完成水泥路覆盖,从机场到项目的时间缩短到了50分钟。这条路也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一带一路”路。
在绿色发展和人道主义方面,项目运用先进工艺,加大环保投入,回收热烟尘用于发电,每年可节约煤炭耗用27万吨、冷凝淡水250万吨、化学药剂25万吨。项目定期检测周边地区空气、水质和噪音等环境质量,检测结果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获得印度尼西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官方认证。在印尼肯达里洪涝灾害、巴鲁7.4级地震、抗击新冠疫情等危机关头,象屿集团累计捐赠物资价值超1000万元人民币,向印尼当地政府捐赠超500吨氧气、800台10L制氧机等。
在就业培训和教育卫生方面,公司大力构建本土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两国语言培训,以“1+1”签订师徒合同的形式加快培养印尼人才。疫情前公司选派印尼骨干员工来华学习炼铁、炼钢、仓储、化验等专业技术。今年公司还与华侨大学合作开办研学营,组织印尼员工来华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深度研学,着力培养“懂汉语、通文化、精技术”的海外本土人才,加强两国员工文化交流,架起中印尼友谊之桥。
“这一次我很高兴、也很感激公司给我们提供了来厦门研学的机会,在这里我们能学习中文和工作本领,进行文化交流,深入地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文化。希望今后我们能学以致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邓海龙说。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记者 胡美东)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