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學家首獲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

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林贊育成為香港首位獲得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敖敏輝攝

(大公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7月14日,第二屆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發布儀式暨「科技之光青年講堂·走進粵港澳大灣區」活動在廣州市南沙區舉辦,馬瑜婷、王艷、閆利明、林贊育等10位來自全國醫療衞生事業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成為新一屆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共有兩人入選,分別是暨南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所副所長何蓉蓉和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林贊育。林贊育是香港本土培養起來的青年科學家,他成為香港首位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

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是2020年8月28日經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批准和鍾南山院士授權,在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設立的獎項。每年面向全國醫學和生命科學等領域40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展開評選,每次評選不超過10人,從而鼓勵醫學及生命科學領域發現發明、理論創新,促進先進臨床、醫療理論技術成果轉化。

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40歲以下頂尖科學家

獲獎代表圍繞基礎研究、創新等話題,開展探討。敖敏輝攝

第二屆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自2022年9月啟動初評工作以來,全國範圍共推選報送了90多人,經覆核初審,確定24名候選人進入終評。最終,包括林贊育在內的1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選。去年,首屆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10名獲得者,多來自於臨床和應用研究領域,本屆則基本來自基礎研究領域。10名獲獎者來自內地和香港,年齡介乎37歲至40歲,供職單位分別是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暨南大學。

「我很高興,這一屆獲獎者多聚焦基礎研究領域,10人獲得的成績,比第一屆獲獎者更進一步。看到你們這麼年輕就取得這麼好的成績,我對我們國家未來的科技工作,特別是生命科學研究工作的前景,非常樂觀。」鍾南山在頒獎活動上說。

在以鍾南山院士為首的評委團隊看來,這些獲獎者聚焦國家所需、人民所需,從事的「有用的科學」,在不同生命科學細分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創新工作。獲獎者之一暨南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何蓉蓉,致力於中醫理論科學內涵和重要作用機理研究,在推動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方面開展了大量創新研究。比如,何蓉蓉長期對中醫理論所稱的「上火」開展研究,揭示了「上火」雖然不是疾病,但可以導致多種疾病易感性的發生,廣泛存在於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的病歷過程中。因此,何蓉蓉團隊創造性提出,根據中醫未病先防的理念,在「上火」階段早用重要干預,以免疾病進展到較為嚴重的階段。結合相關研究,他們對已有的中成藥進行二次開發,研發的中藥新產品,產生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港大林贊育:香港生命科學人才「青黃不接」 要培養更多本土科學家

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成為科技之光青年宣講團成員,將赴國內各地開展科學宣講。敖敏輝攝

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林贊育,研究領域聚焦新發傳染病、生物信息學。在新發傳染病中,盡快找出病毒源頭,以快制快,是遏制疫情的關鍵。以新冠疫情為例,他和老師管軼教授的團隊,從以往穿山甲樣本的元基因組序列驗出類新冠病毒,找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這些年來,他和團隊的研究,推動業界了解H7N9流感、MERS、冠狀病毒和新冠病毒等新興病原體的起源、進化和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於香港科研人才的培養,林贊育十分關心。他表示,以生命科學為例,老一輩的科學家正陸續退休,而青年科技人才梯隊未及時替補上,科研人才特別是本土科研人才「青黃不接」狀況令人擔憂。他認為,一方面,香港應加大對內地和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度,另一方面,要十分重視本土科研人才的培養。當前,特區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投放大量資源、資金髮展創科,打造平台,培養人才。林贊育也身體力行,帶動香港從中小學到大學不同的年輕群體,到實驗室參觀,以不同形式交流,讓他們認識和愛上科學研究。

當天,「科技之光青年講堂.走進粵港澳大灣區」活動啟動,本屆及往屆鍾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將前往全國多地高校宣講,其中一站便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