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根据中央银行的报告,今年7月底我国的外债总值达到了3964亿美元,相当于6090万亿盾。这一数字较2023年第二季度末的3963亿美元或增长了0.9%,增速较上个月或今年6月底的1.5%有所放缓。
央行公关主任艾温(Erwin Haryono)日前通过官方声明表示:“这种收缩主要来自私人部门的外债价值。 今年7月外债总值的发展也受到了美元兑全球其它货币贬值的影响。”
私营企业的外债增长继续表现出收缩的趋势。截至2023年7月,私企的外债为193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9%,较上个月的同比降幅5.8%更为深入。
这一发展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外债增长的下降,今年7月份同比外债降幅为10.5%,较上个月或6月份同比降幅为9.1%更深入。
根据经济部门,私企外债的主要来源包括加工制造业、电力、燃气、蒸汽/热水和冷空气供应、金融和保险服务,以及采矿和采掘业,占私企外债总额的78.1%。私企外债也继续以长期债务为主,占私企外债总额的75.6%。
与此同时,政府负担的外债为1932亿美元,年度增长率为4.1%,高于上个月同比增长2.8%。
我国外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支持项目和计划融资的需要。政府持续致力于谨慎、高效和透明地管理外债,包括确保按时履行本金和利息偿还义务的可信度。
作为国家预算的融资工具之一,外债在支持政府推动生产部门和优先开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有助于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维持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增长。
这种支持包括医疗和社会活动部门(占政府外债总额的24%),政府行政、国防和社会义务保障(18.1%),教育服务(16.8%),建筑业(14.2%)以及金融和保险服务(10.1%)。
艾温说:“政府对外债的管理相对安全和可控,因为几乎所有外债都以长期账款为主,约占政府外债总额的99.9%。”
央行确保我国的外债结构仍然健康,得益于谨慎原则的应用。这反映在印度尼西亚外债对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率或国家负债比率已降为29.2%,较上个月负债比率为29.3%有所下降,而且长期外债占外债总值的87.8%。
(I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