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美加码印尼镍产业链 规划年产3万吨三元前驱体材料项目

    

     “把红土镍矿投进去,把电池材料炼出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格林美002340)正加快对印尼镍资源产业链的布局。

  9月25日,格林美发布公告,公司签署合资协议,建设新能源用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镍中间体),规模为3万吨镍/年,建设投资不超过6亿美元。同时公司宣布,拟在印尼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高镍动力电池三元前驱体材料项目,项目总投资为10.96亿元人民币。

  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镍业分会副理事长徐爱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QMB镍湿法中间品项目的顺利投产为格林美积累了镍湿法冶炼的技术和装备经验,此次公司继续在印尼投资建设镍产业链项目,有利于解决未来格林美面临的镍资源不足问题,有利于其将三元前驱体产业链做实。

  再度加码镍资源产业链

  格林美公告显示,其子公司格林美香港、新展国际、格林美新加坡和MBM下属全资子公司PT Sulawesi Industri Parama及目标公司PT ESG New Energy Material于9月24日共同签署了《关于建设新能源用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镍中间体)(3万吨镍/年)的合资协议》(下称《合资协议》)。

  根据《合资协议》,各方共同在印尼中苏拉威西省莫罗瓦利县的印尼莫罗瓦利工业园区(以下简称“IMIP”)共同投资建设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工厂,规划年产能为3万吨镍金属的镍中间产品,建设投资(不含建设期资金利息与流动资金)为不超过6亿美元。

  据公告,此次格林美的合作方MBM是印尼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是SCM矿山的控股股东并拥有战略材料和电动汽车电池价值链的其他资产。

  事实上,这不是格林美年内第一次加大对印尼镍资源的投资。今年7月19日,格林美全资子公司格林美(无锡)与伟明环保603568)控股子公司伟明(新加坡)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及CAHAYA等共同签署合资协议,在印尼共同投资建设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年产2.0万金属吨新能源用镍原料项目(镍中间品),项目投资总额不超过5亿美元。

  除了镍中间品以外,格林美也循着“镍资源—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的产业链,在印尼加大对三元前驱体材料项目的投资。根据9月25日格林美公告,其将计划由子公司福安青美及新展国际共同在印尼设立青美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在印尼IMIP园区投资建设印尼第一条年产3万吨高镍动力电池三元前驱体材料项目,项目总投资为10.96亿元。

  深度布局海外市场

  通过加大对印尼镍资源项目的投资,格林美有望加强一体化产业链的建设。

  公告显示,格林美把前驱体材料工厂直接建设在镍资源产地,利用印尼QMB镍资源项目自产的氢氧化镍钴锰混合物(MHP)为原料,降低制造成本,在印尼打通红土镍矿到新能源三元材料的全产业链,成为印尼第一条由红土镍矿制造三元前驱体材料的示范线,提升公司三元前驱体核心业务的全球竞争力。

  按照格林美的规划,至2026年,其主要业务经营目标包括三元前驱体产能达到50万吨,印尼镍资源项目产能达到15万金吨镍/年。

  与此同时,印尼镍资源项目也有利于格林美应对与满足美国IRA法案的战略挑战。据记者了解,格林美致力于通过印尼镍资源项目构建“印尼镍资源—韩国材料—欧洲与美国市场”的新模式,有利于公司满足韩国等海外市场对公司前驱体订单的需求,是稳定韩国核心市场与导向欧洲与美国市场的有效战略措施。

  “随着IRA法规的落实,一批中国企业加大了在境外布局下游产品的力度,包括印尼、韩国、摩洛哥和匈牙利都是主要投资目的国。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应对IRA法案的挑战,同时也是中国镍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徐爱东表示:“未来在资源国延伸产业链,既可以满足资源国的产业政策,同时也能将中国在镍钴锂电池材料产业链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推动全球镍钴电池材料产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今年以来,受国内新能源行业产业链去库存等因素的影响,包括高镍三元前驱体等在内的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价格有所回调。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国产811三元前驱体价格为10.25万元/吨,较去年四月下旬创造的17.50万元/吨价格高点下降超过40%。在此背景下,出海成为一众厂商的新选择。

  在海外深入布局,也能为格林美的业绩打开空间。公司在接受机构调研时指出,海外客户的产品需求以高镍三元为主,格林美在高镍产品上具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和行业优势,相比中低镍,高镍前驱体的壁垒更高,加工费更理想,占产品售价的比重可能更大,毛利率会更高。另一方面,布局上游原矿冶炼和回收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原料的自供比例,和外采相比,前者的成本会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