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万高铁启用,只是个逗号”——专访印尼中国高速铁路公司执行董事张超

四川在线记者 王眉灵 吴忧 黄潇 吴亚飞 何卓彦

10月2日,雅万高铁正式启用。作为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建的“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印尼和东南亚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雅万高铁自开建以来就备受关注。开通运营前夕,四川在线记者专访了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KCIC)执行董事张超。

雅万高铁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制造。

“中国高铁”走到印尼

曾有质疑声,但现在都关心“什么时候能坐”

记者:雅万高铁被视作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中国和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在您看来,它的“标志性”体现在哪里?

张超:雅万高铁是一个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的项目,既顺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又与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所倡导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相契合。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是高技术含量的“走出去”,标志着“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输出。对于印尼而言,“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而雅万高铁让印尼成为了中国之外唯一的高铁商业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的国家,将成为印尼新名片。

此外,雅万高铁的中印尼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理念,体现的原则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更体现了具体环境、不同时点要求下,实事求是推动项目的一种对接。因为“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源自中国,但“一带一路”项目落地需要所在国和中国相向而行。

张超与“丝路花正开”采访团队合影。

记者:2015年雅万高铁项目启动初期,您就来到了印尼,全程跟进、见证了雅万高铁建设全程,是KCIC资历最老的中方人员了。这8年来,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张超:当地对中国高铁的认可。中印尼决定合作共建雅万高铁的时候,印尼国内也有反对的声音,他们对“中国建设”抱有怀疑的态度;但现在,这些声音都没有了。特别是随着建设收尾,印尼国内都在关心“什么时候建成”;建成后又关心“什么时候开通”“什么时候能乘坐”。

飞驰在雅万高铁上的动车组列车。

从怀疑到期待

“中国速度”带动发展,印尼民众“花式打卡”

记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改变?

张超:一方面,印尼深切感受到了雅万高铁项目建设带来的好处。雅万高铁作为印尼历史上最大的外来投资项目,对有关经济的拉动作用、对相关产业链的带动是不可忽视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的本地化采购达到了70%以上,大量招聘印尼员工参与工程建设,累计为当地带来5.1万人次的就业,累计培训印尼员工4.5万人次。很多员工通过在雅万高铁工作,实现了个人技能提升和家庭生活改善。进入运营阶段,客运服务、设备检修及相关配套产业延伸服务每年也将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高铁这种新型的,高速、便捷、环保、安全、高效的轨道交通服务方式,将给当地带来巨大改变。雅万高铁之前,当地只有一条时速60公里的铁路,从雅加达坐到万隆要3个多小时,现在只需要40分钟。这种高铁速度,必将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快速流通,这也是快速发展的印尼所需要的改变。

“川宝”在雅万高铁上立硬币。

记者:感受到了印尼人的迫不及待。昨天我们去试乘雅万高铁,乘客都说“火得很”,网上预约免费乘车是一票难求,还有很多人在车上立硬币。

张超:雅万高铁9月7日开通运行后,公众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免费试乘,预约的人很多,每天4对列车几乎趟趟满员。印尼民众也是“花式打卡”,除了立硬币,还有立护照、倒立矿泉水瓶,等等,网上很多这种小视频。

“逗号”之后如何走?

不断提升团队整合能力,当好“试金石”

记者:雅万高铁收费运营后,您肩负的使命,是不是要告一段落了?

张超:这是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雅万高铁是中印尼共同合资建设、运营的一条高速铁路,因此建设结束后,后续共同的投资管理、运营管理是重要的工作和内容。对KCIC来说,雅万高铁正式启用,还只是个“逗号”。

雅万高铁开通运行以来“一票难求”。

记者:“逗号”之后的运营阶段,有哪些打算或考虑?

张超:KCIC的标语是connecting(连接)、sharing(分享)、growth(成长、发展)。实际上回顾过去,雅万高铁自动工以来就面临诸多挑战,我们一直是一路识别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个人、企业、跨文化的中印尼团队的整合能力。

雅万高铁将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一个有益案例,也将成为中印尼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推动项目的试金石。在推动合作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提升中印尼团队的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必然是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不管未来有多美好的期待,还是要坚实地走好脚下这一步,在这一步步走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不断拥有解决问题甚至创造成绩的能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