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号到15号由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新闻社联合举办的“港澳台暨东南亚华媒走进’一带一路’核心区主题采访活动”。本报记者与同行23名记者在组委会的精心安排下,有幸在一年最美探访之季走进新疆的大好河山去亲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在此,将在行程中第一时间陆续推出新疆各地的精彩亮点与读者们分享。
10月9日一早前往喀什古城,虽中秋国庆“双节”已拉上尾声,但仍能感受到国人出行游玩那股余温的热度。还没进喀什古城前,几千人游客早已等着拿出相机咔擦快门或不停录着新疆小伙们手捧热瓦普献上的欢迎拨弦曲。新疆自治区外宣负责人贾曾宽还自豪地补充到,今年双节期间喀什游客量已创89.63万次新高!此新疆采风活动重点考察“一带一路”核心等区域,喀什古城作为“丝绸之路”最繁华和传奇色彩的城市,必定是访问的必经之地。一进城门抬头可见西域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门窗和室内外的装饰完美地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见证了西域古代的历史的文化的精华。当地专业导游卡地亚姑娘聊到,今日为记者们安排的第一站一定将是喀什古城,不然就辜负了“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的美誉。
位于喀什市中心,约3.6平方公里的2000多年的古城,不仅仅是一处游览胜地,更是目前近4万当地人民日常起居的区域:大部分楼房子都为2层;一层作为商铺,主要向游客售卖如地毯、铁器、干果、衣物、乐器、玉石等;二楼则作为起居住宿。卡地亚又笑着说到,喀什古城共有99个巷,因此有着 99个美丽的故事;但今日即将参观最具特色的5个巴扎(集市),即土陶巴扎、铁业巴扎、乐器巴扎、帽子巴扎及医药巴扎,也是代表着古城的灵魂所在,也是是新疆唯一一座“完整鲜活”的古城。
一、土陶巴扎
其实,在开往古城的路上,整个古城从外围远看已如一件巨大的“泥巴艺术”;喀什人民不仅用土陶打造这座“艺术古城墙”,民间艺人更是用辛勤的双手用一团团泥巴捏造了造型别致且生活所需的碗、碟、盘、壶、罐等各式陶罐。此外,我们还有幸听取了国际级传承人阿热莆江.阿布都热依对于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讲解;其表情略显害羞,挨坐着一位白衣戴帽的老人,但脸上的笑意有如古城正午阳光传递的暖意。
二、铁器巴扎
跟随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寻声觅来,在土陶巴扎街口就是哈迪江的兄弟铁匠铺,是一家专业打制马掌驴掌的修理铺。此传统手工打制马掌也是周围居民已至方圆四周都是有口皆碑的店铺。不难想象,喀什早在千年前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之地,士兵经常列队出操需用的一些刀、剑等定需修理,铁器制造业也是随之发展起来。在不远处,“坎士曼巴扎铁业公社”这家小型博物馆中更是记忆着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制铁技术的发展和历史变迁。在这里可亲身体验打铁过程,以纪念和弘扬喀什铁匠们传承着祖祖辈辈开垦、勤劳和无私奉献的打铁精神。
三、乐器巴扎
畅游在古城中,时不时会听到当地艺人用传统乐器弹奏的美妙弦音,随之而来众多游客驻足围观拍照的场景。“冬不拉”、“弹拨尔”和“丹布尔”等等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伴随着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这些乐器大多木制修长、音域宽广清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卡地亚补充到,乐器巴扎上每日传出的各类曲调不亚于舞台上的演出,因此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的街道随便走进一家就能会见一位乐器大师。
尤其是在百年老茶馆喝茶,总会伴着一曲传统乐器的弹奏;当音乐响起之际,茶馆内的茶客们就开始随性地跳起来,并会拉着服务员和游客一到加入,可谓是热闹非凡。
四、帽子巴扎
在古城的“百年帽街”荟萃了喀什帽子工匠的最高技艺:青绿男式帽、女式水貂帽、黑羔皮帽、毡帽或高顶帽,还有改良过的绅士礼帽、鸭舌帽等,让人目不暇接。当地男女老少都喜欢戴帽子,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交礼仪、探亲访友及节日聚会等重要场合的需要,尤其是在新年到来之际佩戴一顶新帽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身边的男士记者正在纳闷着如何折选;导游大笑推荐,虽在新疆各地都有其代表性的帽子,但在喀什要必选“绿帽子”:绿色代表离海洋最远的喀什地带— “沙漠之洲“中对绿地的向往;白色为本性的纯洁;而中间的2条黑线则代表着生命的水源。一听解说后,同行记者不挑略微高而尖散兰花帽、调皮瓜型的夏帕克花帽或维香尔族男性最常佩城的四方巴旦姆帽,毅然选择了“绿帽子”。
五、医药巴扎
其实,还未前往新疆时,听过“瓜果之多”和“歌舞之乡”的喀什美誉,很难将其与花草药材之地相联;但仔细分析一下地处文明十字路口的喀什,早在千年前就已吸纳了中原、波斯、印度等医学知识,1000多种植物、动物、矿物药独成体系,也是现代维吾尔医学的雏形。各类草本植物制成的药效果显著、副作用少;据说这里的人们百岁以上老人在全国比例也是居高,近年来还吸引不少中亚国家公民前来寻医就诊。
整整一天不知疲惫地走在这个特色迷宫式的古城和生土建筑群与其“对话”,一而再再而三地打量它的惊世容颜,只怕太表面的认知而不能从内涵去认识深层次的价值。铁匠、木匠、铜匠、陶匠,钉马掌、做乐器、弹棉花、做花帽画面的存在即是对昔日存在重复延续的庆幸,应该也是对喀什、新疆乃至整个中原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一种最佳诠释吧!
本报记者叶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