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出海印尼机遇:模式类当先 制造业突围

“过去5年,在中国银行印度尼西亚分行开户的中国企业从700多家增长到3000多家,这反映出两国之间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快速发展。”1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的“扬帆东盟·中资企业出海论坛”上,高金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表示。

若在东南亚版图中选择出海目的地,印尼是不得不重视的国家。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人口2.8亿左右,占东盟的40%。上海证券报记者在论坛现场获悉,印尼的制造业、服务业均存在投资机会,中国的模式类产业(如电商、快消)已经成为出海印尼“先锋”产业。但征战印尼市场并非易事,中国企业还有多方面功夫要做足。

印尼支柱产业欢迎中国企业加入

论坛上,印尼伊斯兰银行总裁、前印尼中央银行副行长穆里亚曼·达尔曼夏·哈达德解读了印尼当下的五大经济支柱,及中国企业的参与机会:印尼目前的五大支柱产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矿产的下游化开发、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中小微企业发展以及旅游业。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群岛国家,由17000多个岛屿组成。这些岛屿的相互连接,对提升我们的经济效率非常重要。”哈达德说,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印尼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会持续进行,印尼希望在基建方面与其他国家合作,尤其是中国。

第二大支柱为矿产的下游化开发。矿产是当前全球经济中重要的要素,而印尼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新能源锂电池所需的镍、钴等金属元素储量居世界前茅。印尼目前正谋求向矿产的下游产业延伸,“我们希望这些原材料在国内加工,再服务于印尼以及全球市场。”哈达德介绍。

第三大支柱为能源转型。印尼已公布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目前欢迎外商以基础设施、融资等多种方式参与印尼的能源转型过程。

“实际上,印尼的服务业也存在很多机会,比如数据管理、信息通讯。”另一位印尼与会嘉宾表示,未来中国和印尼不是竞争的关系,双方有很多互补性,可以找到更多合作机会。

模式类出海成中企“拿手绝活”

过去一年,“印尼考察团”成为大热。“不是个别行业,而是各种听说过的、但凡有点规模的行业都去印尼考察。”上海世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合伙人、国际人才项目负责人郭庆秋表示。

不过,要论目前落地最成功的行业,许多嘉宾都指向了“模式类”——即电商、快消、咖啡奶茶等产业。

“MINISO(名创优品)两个最大的海外市场: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印尼。还有蜜雪冰城,通过代理商模式,在印尼已开了2000家店。TikTok在印尼的GMV占它在东南亚的近一半……”谈起模式类产业在印尼的快速崛起,郭庆秋细数了许多品牌名,描述她在众多行业出海潮中观察到的“模式潮”。

“在新的商业模式上,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电商、快消品行业在管理效率、数字化等方面优势明显。”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中国专家智库成员谷峰表示。

不过,在“制造本土化”的趋势下,印尼电商行业也在谋求本地制造。电商出海者将如何应对?

PandaPon CEO应宏表示,中国企业的决策需要从“我自己如何出去卖货”,变为“我如何赋能当地商家更好卖货”。若一个商家需要具备五项能力,那么中国企业可以让他只做最擅长的一项,其他由中国服务商完成。

制造业出海: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做

除了模式类机会,出海东南亚的还有一批中国制造企业。而印尼凭借前述新能源电池方面的资源,成为新能源车产业链的青睐对象。那么,印尼是不是制造业成本低、市场大的“蓝海”?

“印尼市场早已被大量外企占据,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尤其是汽车行业。”谷峰对这个话题泼了“冷水”,“很多人把现在的印尼和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时的市场相类比,但实际有很大差异。在印尼车市,日本车企十分强势,有些外国车企已经退出,比如上汽五菱在印尼的工厂,买的是GM退出后的工厂。”

谷峰提醒,中国企业出海要有自己的“必杀技”。许多中国企业畅想的武器和工具,实际上跨国公司已经在用。

谈到出海的挑战,“本地化”是不容易跨过的一道坎。郭庆秋提示,中国企业要做到本地化,要谦虚,需要“从0到1”地学习当地法律文化。需要注重ESG,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

屠光绍表示,中国企业在出海时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满足企业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和维持当地的长期发展潜力;要在关注销售额、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等自身指标,和当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之间寻求平衡。这样有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利共赢经济关系,否则可能导致负面后果。

由此看来,中国企业出海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思考和解决。但向前看,这些也是全球化成功企业必经的历练。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