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家书”: “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

日前,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一封家书”作品展在该学院开展。图为老师们向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教授(前)介绍“家书”。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一封家书”作品展现场。

日前,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一封家书”作品展在该学院开展。展览共收集了近150名留学生的中文书信。他们是2023年9月到同济大学学习的中文零基础学生,经过数月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用中文与家人分享了自己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独特见闻,展示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感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非常喜欢我的新生活”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学好中文、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该院一直在积极探索,也摸索出很多有效方法,比如,举办“我是同济人”主题教学活动、校园游园会等。此次家书展是留学生“感知中国”系列活动之一,不但提升了学生们的中文水平,而且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字里行间,一幅幅温情的画面跃然纸上。“妈妈,别担心,我已经买了帽子、雨衣和厚裤子”“爸,有时我真的需要你的帮助。当我难过的时候,老师和朋友们总是帮我”“你们看到了,我非常喜欢我的新生活”……展信如晤,这些稚嫩却真挚的文字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了参观的中外师生,也展现了他们在中国的努力求学和成长蜕变。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珍妮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上海的天气比家乡要冷一点。但她也让父母别担心,“我常常在网上买衣服和日用品,非常方便又快”。她在信中描述了在同济大学的新生活:“同济又大又漂亮,所以我在这里常骑自行车,我觉得弟弟会喜欢这里的。我们的大学有很多楼……食堂的饭菜好吃而且便宜……学习对我有一点儿压力,但我很努力。”她还告诉爸爸妈妈,自己有5门课要上,最喜欢的是综合课,因为“不太难”。刚来的时候,她觉得中文非常难,但现在觉得好多了。“我在这里有很多朋友。我也很喜欢学校生活。”在信的结尾,珍妮这样写道。

●“感觉就像在自己家”

在这些信件中,留学生们向家人分享自己在中文学习中遇到的挑战,介绍学习中文的进展,同时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继续学习中文的信心。

“爸爸妈妈,你们看看,我现在会写汉字,太好了!对吧?只有几个月,但是我的中文进步很快,现在已经可以用中文向你们问好。”来自牙买加的卡迪佳在信中向父母自豪地描述了自己的中文学习成果。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库班告诉家人:“我每天都学习汉语,汉语语法不太难,汉字有些难。”为了提升中文水平,他每天都会预习中文字词,写汉字。“我们的汉语老师是邓老师,她非常好……下课后,我也常跟朋友们用中文聊天。”在这些细致的安排下,他的中文水平提升很快。

来自柬埔寨的伊淑婷在同济大学学完1年汉语后,将转到华中科技大学学习临床医学。她很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将学习计划安排得很满——“我每天都很忙,早上6点起床,7点到教室,晚上10点睡觉。虽然很忙也很累,但我很开心。”伊淑婷写道。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高林娜还记得自己在2023年9月时初学中文的感受,“汉语拼音不太难,汉字很难”。但现在,她觉得正好颠倒过来,“汉字不太难,汉语拼音很难”。但她摸索出很多学习方法,也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爱上了这门语言,“汉语非常有意思,汉字也很漂亮”。

高林娜为自己能到中国、到同济大学留学感到幸运。“老师们很友好。我很喜欢中国,感觉就像在自己家,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

●“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来自柬埔寨的聂一宁也向父母表达了同样的感受,“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我到中国学习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她在信中感谢父母,因为正是他们的鼓励让她有了到中国学习的宝贵机会,“我现在已经习惯在这里的生活,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因为可以见到老师和别的同学”。

来自柬埔寨的洪萍丽在信中和父母分享了自己在中国生活的感受。“我在上海的生活很开心,认识了新的同学和老师,我很喜欢他们,因为他们常常为我提供帮助……中国饭也很好吃,还不贵,我最喜欢吃的是包子、饺子和面条。”上海的交通、美景都让洪萍丽印象深刻,“上海有很多地方值得逛,我很喜欢坐地铁,地铁票也很便宜。”

洪萍丽也为自己定下了未来的目标,“我的汉语成绩比较好,虽然学习会感到累,但我还是会继续努力,争取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

据记者了解,“一封家书”作品展是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动为留学生搭建的一个情感表达的平台,不但提升了留学生的中文水平,也加深了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以及对中国“家文化”的理解。(本报记者 赵晓霞 本文配图均由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提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1月19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