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饮过工业发展“头啖汤”的香港,高峰时期工业占本地生产总值近三成。但随着制造业持续外迁,香港的工业占比逐年下降,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压力。在全球工业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香港如何能够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陈祖恒在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他的见解和策略。陈祖恒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香港需要以大湾区“9+2”合作的框架去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内的作用和影响力。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香港对促进广东珠三角和内地的工业发展作了贡献,不过到了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新时期,香港更应该以大湾区9+2的角色去自我定位了。”陈祖恒指出,内地各城市的工业链在不同领域的专业程度各不相同。香港应该充分利用大湾区内各城市的特色和优势,将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的角色与这些城市的专业优势相结合,共同打造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区域性供应链网络。这不仅能够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也将为整个大湾区乃至更广泛的区域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陈祖恒告诉记者,为此,香港特区政府在创科发展以及产业升级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三大板块:第一是政府助力推动科创企业申请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包括在环保、工业发展、推广等;第二,有了资助后,升级转型需要有科技助力,陈祖恒主管的香港生产力局专家团队,会对接帮扶不同的行业生产流程的升级转型;第三科技创新所需的人才培训,生产力局的生产力学院以及相关服务单位可以带动不同产业和岗位开展人才的技能升级。
陈祖恒出身于香港一个以制衣闻名的商业世家,其家族经营的联泰控股有限公司,现已是全球领先的时尚服装及包袋配饰制造企业。1999年,在美林证券(亚太)公司担任财务分析师3年后,陈祖恒加入家族企业,主理收购合并业务。
深耕纺织制衣业20余年,陈祖恒深刻理解到香港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依赖于金融服务业。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香港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
陈祖恒强调,香港作为国际科创中心的目标不仅仅是自身科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国际以及国内外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香港应该继续发挥“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作为国内外企业之间的“超级联系人”,促进双方的合作与交流。这不仅能够为香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在陈祖恒看来,香港的“再工业化”战略不能局限于本地的发展,也不应仅仅是独立发展全产业链的尝试。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一国两制”制度,这使得香港在与内地城市合作时拥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深化与内地不同城市如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圈的合作,香港不仅可以利用这些地区的工业链专业优势,还能通过“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这种跨区域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为香港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机遇,也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陈祖恒对港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充满期待。他希望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专长,在会议上提出有见地的建议和策略,特别是在推动香港与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融合与合作方面。陈祖恒特别强调了河套深港合作区的重要性,这一区域既包括深圳也包括香港,是两地合作的重要平台。他认为,通过整体的规划和中央政策的支持,可以充分发挥河套区域的潜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效应。
统筹|孙爱群
策划|王漫琪
文|记者王漫琪特约撰稿人梁源
视频、剪辑|梁源
海报、包装|黎杰文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