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源县汉剧艺术团:送戏下乡,文化惠民

201906.jpg

国际日报常德讯(记者汪兆基)为不断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汉剧艺术团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戏曲进校园”“送戏曲进万家、送戏曲进万村 ”等专题惠民演出近200场(次)。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汉剧艺术团建于1953年(原名桃源汉剧团),2012年根据国家戏曲院团改革精神要求进行体制改革,成立桃源县汉剧艺术团(企业)、桃源县汉剧高腔传承保护中心(事业),两块牌子,隶属于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汉剧高腔》的责任单位之一。艺术团拥有两辆大型流动舞台车、一辆中型通勤车、120㎡桁架舞台,专业戏曲、舞蹈、器乐、舞美、音响各类专项人才,具有较强的演出实力。主要肩负宣传地方文化的重要使命,长期扎根农村创演优质舞台艺术作品;进行惠民及各类公益演出;汉剧高腔的传播与弘扬;戏曲专业人才的建设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积极承担县大型文艺展演中心活动、承接各类商业演出、打造策划企业文化、与景区合作文艺展演,致力做好地方戏曲的传承工作。

常德汉剧又名武陵戏,是有五百余年悠久历史的地方大剧种,是中国戏曲传统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洞庭湖滨、湘西北以及鄂西南等地。经过五百载传承与发展,使她具有浓郁的武陵地域文化特色,其舞台念白采用常德地方官腔。其声腔丰富,昆、高、弹三腔并存,以弹腔为主,兼演部分高腔、昆腔。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 4大行。其声腔亦是国粹京剧的声腔起源,在我国戏曲文化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影响和贡献。作为古老的戏曲文化遗产,其高腔已于2006年5月正式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首批非物文化遗产。

剧团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戏曲进校园”“送戏曲进万家、送戏曲进万村 ”等专题惠民演出近200场(次),节目内容以复排的大型传统汉剧为主,主要选取经典的、正能量的艺术作品。走遍全县28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4场演出,惠及6万余人(次),通过公益性演出活动,使广大百姓真正融入文化活动中,真正服务于民。由于桃源县山区地势陡峭,演出车辆不可避免地行驶坑洼之道,造成车辆及演出设备不同程度的受损,但全体演职人员坚持爬山过坎、风雨兼行、使命必达。

建团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创办了“文”字至“惠”字班等七届科班小演员训练班,不断为专业戏曲人才队伍输送“新鲜血液”。薪火相传,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不断传承、发展,创编上演了一批受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如《发霉的钞票》《姻缘错》《龙江颂》《三备棺》《剑阁闻铃》《翦伯赞》等,先后荣获国家文化部演出二等奖、剧本创作二等奖,湖南省演出一等奖,部分剧目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

单位所获部分奖项

链接桃源县汉剧艺术团主要获奖情况

1969年,被湖南省委命名为全省3个“红旗剧团” 之一。

1974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剧团”称号。同年6月,汉剧《发霉的钞票》参加湖南省专业剧团戏剧歌舞创作节目汇演,荣获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颁发的“二等集体演出奖”。

1979年,中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丁玲同志观看《发霉的钞票》后亲切接见全体演员。

1979年,汉剧《发霉的钞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晋京献礼演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演出二等奖”。

2013年,现代小戏《喜哥说媒》参加湖南省专业剧团汇演,获“湖南省2013年新创小戏二等奖”。2018年,该剧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2015年,小戏曲《打乡长》获湖南省文化厅颁发的“第五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比赛三等奖”。

2015年,被湖南省文化厅评为“2015年度湖南省‘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工作先进单位二等奖”。

2003年-2018年期间,多次获湖南省文化厅颁发的好剧团荣誉称号。

2019年4月,应邀参加首届中国(武汉)汉剧艺术节展演,其中《芦花荡》、《喜哥说媒》、《辕门斩子》等剧目获“优秀节目展演奖”。

2021年4月,作为唯一一个县级基层院团参加湖南省艺术创作会议并进行典型发言。

2022年1月,新创大型常德汉剧《翦伯赞》获第七届湖南艺术节“田汉新剧目奖”,同年6月,该剧获湖南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2年9月,代表湖南省地方戏曲应邀赴江西省抚州市参加“第八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二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

2023年9月,经典汉剧高腔剧目《祭头巾》应邀参加武汉市汉剧非遗声腔特色剧目专场展演。

2024年1月,入选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