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七月的午後,黑沙環街安靜地忙碌着,巴士和私家車陸續駛過的街道,陽光斜斜鋪灑在石子路上,反射出光亮。
偶爾有人頂着太陽,匆匆走向有樹蔭或建築保護的暗處尋找清涼。從街邊拐角處經海報指引,可以看到一片約有四五千英尺的室外空地,這是鴻威平日的訓練操場。穿過直立的刀槍把式、經過懸掛的錦旗牌匾,有着140餘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蔡李佛拳,便在此處師承並走向世界。在獅頭、把式和紀念閣圍繞中的,是都市中的武林,蔡李佛拳的故事。
抵澳:以傳統國術抵抗外侮
道光年間(約1836年),因亟需民間力量緩衝社會動盪,清政府逐漸放開民間禁武令,廣東新會人陳享融合蔡、李、佛三家拳法,創立「蔡李佛拳」。自此,蔡李佛拳在民間開枝散葉。1839-1840年,陳享曾協助林則徐訓練義勇水師,抵抗外敵侵略。但清政府投降、林則徐被貶後,陳享痛返故鄉授徒,倡導「以武強族」。1856年,因參與太平天國被清政府追捕,陳遂往香港,蔡李佛拳從而隨師徒遷徙傳至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陳享的第四代傳人文國威、文重光身攜蔡李佛拳,踏上了在澳門的武術征途。澳門有着深厚的武術傳統,據澳門武術總會數據,位於福海花園福康閣6座GF層地下室的澳門鴻威文娛體育會,是目前澳門118個屬會武術團體之一。
澳門鴻威文娛體育會創辦人、文重光收徒的蔡李佛第五代傳人梁渭能習練已有50餘年,梁渭能回憶,文重光曾是葡治時代澳門工人聯合工會總會的總教練,可以接觸到各行各業的工人。葡治時期,武術在澳門有保家衛國、行俠仗義的功用,又作為聯結華人的紐帶,將流落在外的人士團結在一起。以此為開端,上世紀二十年代,澳門分別成立了文重光體育會、鴻威體育會等機構。經歷了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戰爭等歷史事件和流亡遷徙,傳承至今。
相遇:70年前南北獅在澳門交匯
舞獅分為北獅、南獅兩派,20世紀50年代,南獅活躍在澳門各地,「凡舞醒獅者,必先學南拳」,蔡李佛拳便是南拳一大門派。1956年,國內民間藝術團來澳門巡迴演出北獅,文重光得知後,便藉自己任工人總會總教練機會,積極聯繫藝術團團長學習。
羅志林師傅回憶,1970年左右師徒通過創新,將北獅的技巧融合到南獅當中演繹,形成「南獅北舞」的特色。將單雙膝、跳躍等技巧運用起來,以表現南獅的活靈活現,至今已然延續了近70年。後期,鴻威將北獅的技巧融入,並積極與廣州、珠海、江門、肇慶等地的體育會展開聯繫,保持師徒連枝的傳統,並形成多個嫡系團體。林文浩師傅表示,南北獅得以傳承,是有一個「根」在維繫我們。
具有融合特色的蔡李佛拳和舞獅也有了對外傳播的機會。據梁渭能回憶,葡治時代他的師傅曾帶領徒弟們前往葡萄牙等國表演蔡李佛拳和舞獅。目前,鴻威會和不同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進行武術交流。
鴻威理事長何子文先生認為,舞獅在國內外受歡迎,很大的原因在於大家喜歡這種傳承下來的鍥而不捨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同時,新年、中秋節等重大節日已和舞龍舞獅聯繫在一起,海外華人華僑十分歡迎,並將其推向技術化、規範化。站在室內,抬頭便可看到全球各地體育會贈送的錦旗,及交流時拍攝的老照片一起掛滿了房間,蔡李佛拳的精神得以承繼。
建立:社會支持與鴻威堅持的雙向奔赴
為了紀念蔡李佛拳的宗師、傳承武術瑰寶和團結會員感情,1996年,梁渭能師徒協力創立了澳門鴻威文娛體育會。創立之初資金短缺,澳門地價昂貴,工廠大廈的租金每月4000多元,加上日常活動、置辦工具、人情往來等花銷,靠着鴻威師徒外出打工和社會有心人士捐贈才能艱難維持運營。柳暗花明又一村,經周志文會長支持,他們搬遷到了目前所在的會址,並且可以一直使用下去。
使鴻威得以傳承下去的,還有良好的社會口碑。獅藝總教練、蔡李佛拳第六代傳人羅志林師傅介紹,從傳統觀念攜帶的負面形象到現在的改觀,不僅是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名氣,也是體育會保持團結友愛、互助互敬後逐漸建立起的社會信任。如今,體育會一方面群策群力,通過信息交換或資金提供解決個人遇到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回饋社會,為有需要的群體進行義演。梁渭能總結,「解決問題,不使用武力,而是互助互愛。」
在人多地少、物價高昂的澳門,鴻威仍然堅守着非牟利性質,師傅們無一人受薪,即便是最困難的時候,也堅持免費教學並提供服裝。這是傳承人對武術的熱愛,也是對民族文化一生的承諾。
堅守:鍥而不捨就是蔡李佛的精神
盛夏高溫蒸烤,在太陽照射到沒有遮擋的操場,練習舞獅的學生們需分別身着獅皮和獅頭,不斷地上樁、跳躍、迴轉。北獅的獅被比南獅更重,表演者還需穿上外帶「獅毛」的獅褲,只露雙腳。女孩們穿上裝備,和逗獅人共同表演跌扑繡球、翻滾、跳躍等技巧。獅皮下的高強度運動讓女孩們不得不去掉獅頭和獅皮得以喘息,而女孩們每每只休息十分鐘左右,就穿上獅皮,繼續訓練。
總教練羅志林師傅介紹,學習舞獅需要有三年至五年的蔡李佛拳功底,才能配合腰馬從而融會貫通。練習基本功要吃苦,但最難的地方,是即便學會了這些招式,也需要在長久的訓練中學會發現自己的風格,將獅子從死物變成生物,藉助北獅的靈活,表演出南獅的神氣、靈魂和思想。梁渭能師公認為,這一過程中,如果徒弟一板一眼按照師傅的身傳口授來進行練習,那就是「一池死水」,無法融匯貫通,「學的精細一般要追求一輩子,永遠都有新的目標和要求。」
傳承:武林正少年
令師公、師傅們欣慰的是,新一代會員們都打內心裏喜歡蔡李佛拳和舞獅,從未有人中途放棄。鴻威的會員是流動的,年輕人可能因為工作、讀書等離開了澳門,經常回來的可能有兩百多人。「有些人回這裏多過回家,有時一回澳門就來會裏,見下舊同學、舊師兄弟這樣」,梁師公微笑着說,「他們當我是父親,我當他們是孩子,這個關係永遠在。幾十年來都是這樣,中國的傳統就是這樣。」
在澳門,為什麼舞獅如此受歡迎?梁師公表示,武術可以強身健體,有防衛的作用。另外,傳統武術套路繁多,講究長時間的浸淫,因此一旦入門就要堅持學習,不能隨意變換。「一門功夫就有很多東西,一就是多,多又即是一」,這個道理師傅們會在身體力行中教會學生,讓他們學會如何在一個領域中專注、深入,不輕易放棄。
在政府倡導下,近幾年全澳的體育社團都會進入學校宣傳、舉行活動比賽。目前,鴻威合作的學校已超12所。學習武術的會員大多是根據興趣和夥伴介紹帶進來的。學生們有熱忱去學習,也是鴻威有自信繼續傳承下來的理由。
師傅師公教會徒弟,徒弟再收徒弟,代代傳承,就是蔡李佛拳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師門飲水思源、尊師重道及互幫互助的情誼。時間無情人有情,對於他們來說,習練武術已然融入自己的生命。
太陽西斜,空氣變得涼爽,一天的訓練結束,孩子們結伴整理把式、工具和獅頭,嘰嘰喳喳地交流着一日練習所得。時光飛逝,這群孩子們會帶着蔡李佛功夫的精神長大。另一邊,蔡李佛祖師紀念閣顯得格外寧靜。熠熠紅燭,是後人對先師的永誌不忘,是對抵抗外侮的民族精神的紀念,更是對蔡李佛拳法的代代傳承。
明天,這裏又將是熱鬧的訓練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