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印尼人加入中文朋友圈”

从“散装华文教育”起步到推广中文、搭建规范教育平台 “越来越多印尼人加入中文朋友圈”
近日,“2024魅力中国(广东)——文化亚洲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介会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潮阳英歌舞、舞龙表演、“魅力广东图片展”、“广东民间艺术精品展”等精彩内容受到了观众欢迎。
2024“汉语桥”印度尼西亚赛区总决赛也于近日圆满落幕。预计在8—10月,来自世界各地的大中小学生选手将来到中国参与今年的“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全球决赛。
2024年也是广东向印尼派出第一支汉语教师培训专家团以来的第24个年头。现任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下称“华教总会”)主席郑洁珊说:“广东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派员支持印尼华文教育的省份,对我们帮助很大。”
语言和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间交流的桥梁,随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在共建“一带一路”视野下,作为世界第二大国际通用语言的汉语,正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朋友学习外语的重要选项。
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
华文教学曾一度中断
对语合中心印尼沙希德教育基金会测试中心执行全国推广总裁、印尼华教总会前主席连俊伟来说,2024年是他从事华文教育的第二个逢十之年。
2004年,在印尼苏门答腊岛廖内省的连俊伟听到中国公派汉语教师志愿者到来的消息,他下定决心,觉得是时候做点什么。同年,他开始兴办一个讲授中文课程的幼儿园。在之后的10年内,他又相继创办了讲授中文课程的小学和中学,并主持组织筹办了本省的华文教育协调机构。
历数20余年来印尼华文教育的筚路蓝缕,来自祖籍国的帮助不仅是印尼华人的信心之源,也给当地华文教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软硬件支持。
据印尼华教总会提供的资料数据,自2006年至2023年,印尼有700余名学生进入暨南大学、500余名学生进入华侨大学就读对外汉语相关本科专业。自2004年以来,至少有620余名印尼学生赴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学习,归国后参与印尼幼儿中文教育事业。
华教总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在各类奖学金支持下获得到中国的学习机会外,每年在“请进来,走出去”项目中受到教育培训的华文教师也相当可观,为起步阶段的印尼华文教育提供了关键的师资支持。
作为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印尼的华文教育曾中断长达30余年。1998年后,各地遗留的华文教师都怀着迫切的心情希望复苏华文教学,各地开始出现华文补习班及华文教育协调机构。
2005年,在中爪哇省省会三宝垄,各地的华文教育协调机构齐聚,决定成立印尼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联合秘书处,2018年更名为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即“华教总会”。
连俊伟曾任华教总会首任主席。他介绍,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最多的时候达到每年300—500人,由各省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申报当年所需名额,由雅加达总会负责申请和分配汉语教师志愿者。
据印尼教育部前副部长法斯理·加拉在公开采访中透露的数字,截至2018年,中国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累计为印尼20个省份约120万名学生提供了汉语课程。据印尼三语学校协会主席陈友明估算,2019年当年在各类学校、补习机构学习汉语的印尼学生有15万人。
华文教育师资不稳定
部分学生学成“哑巴中文”
无论是从“教”还是“学”看,印尼的华文教育相比其他海外国家,状况都难称乐观。
在2007年前,连俊伟办的学校里一半的中文课教学是由志愿者承担。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在做老师的那一代人,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无法学习汉语。”
连俊伟说,他小时候短暂地学习过中文。后来苦于无法得到进一步练习,他偷偷找到了一个接触“最正宗汉语”的途径——收听印尼外的中文广播电台节目讯号。
他通过收音机学到最标准的音调和最通用的词汇,还学会唱很多中文歌曲。晚上睡觉前,他常常根据广播中的指导,用手指在空中练习汉字笔画。
随着中国对外汉语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印尼关系的日益密切,一些印尼中小学开始考虑直接到中国招聘汉语教师。
“与汉教志愿者不同,自由征聘的老师工资较高。”连俊伟介绍:“每跨国招聘一名教师,学校还要付出一笔手续费,用来解决签证、教师准证等问题。”
从2000年开始,各地所组织的华文补习班学员,后来很多成为了本土华文教师中的骨干力量。
尽管“开源”情况逐渐好转,但华文教育的师资又面临着新的流出问题。
据介绍,由于中资企业变多,薪资水平高,所以不少老师离职去企业工作。拥有本科或硕士学历、会中文的求职者,在中企可以拿到2000万印尼盾(折合人民币约8828元)的月薪,超出一般教师收入数倍。
除了师资问题外,由于缺少语言环境,许多印尼学生只能在课堂才有说汉语的机会。
连俊伟说:“我现在有一个班,两年前开始由一位中文老师开始给他们上课,他们已经会用拼音互相给彼此发中文短信,用手机可以作一些简单的沟通,但是叫他们开口说汉语就有点困难。”
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19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人口约2.8亿,有100多个民族,民族语言200多种,官方语言为印尼语。不同地区的人文社会环境十分多元。因此,就华文的学习环境而言,一些地区的学生可能学成了“哑巴中文”,而在印尼靠近马来西亚等国的地区,人们因为从小一打开电视就可以收看邻国的中文节目,汉语说得非常流利,但可能又完全看不懂汉字,连俊伟感慨。
对此,印尼华文教育一位资深专家说:“印尼的华文教育是‘散装的’,许多同行是靠着各自的情怀在努力将华文传承下去。”
参访广东知名中学
开建中文示范学校
为了解决师资及语言环境缺乏问题,今年6月,连俊伟带领印尼万隆市BPKPenabur播种教育基金会一行,到广东参访了两所历史悠久的知名中学。
“通过与中国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我们希望在万隆开始建设一个中文示范学校,来破解当地学校华文教育的现实障碍。”
在BPKPenabur播种教育基金会支持下,从今年7月开始,该中文示范学校探索开设由中国教师线上讲授、印尼本地教师线下辅助的,采取适合印尼文化背景教材的中文课程。
“在中文示范学校,我们准备每年举办几次跨国校际交流活动,通过冬令营、夏令营、教师培训、交换生等各种形式,营造校区内的中文氛围、增加学生接触中文世界的机会。”连俊伟介绍。
除了技术层面的困难,在印尼总体的社会环境下,族裔之间的区隔作为“房间中的大象”是华文教育推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印尼,华裔群体大约只占总人口的4%。”连俊伟说:“越来越多非华裔友族群体看重中文学习,但接触不到足够的课程资源。”
连俊伟解释,印尼与中国隔海为邻,随着印尼和中国在经贸、文化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懂中文的人才竞争力优势明显。
“面对社会对华文教育的需求,我们希望打破僵局,搭建平台,服务大家,也通过中文的推广,让大家更了解中华文化。”连俊伟说。
从华教总会卸任后,连俊伟接触了印尼沙希德集团,并加入了沙希德教育基金会。
沙希德集团是一家对华友好的企业,其创始人苏甘达尼被称为中国和印尼人民的友好使者,在中国和印尼外交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1985年7月5日,在中国和印尼关系冻结近20年的背景下,苏甘达尼作为印尼工商会主席,代表印尼工商会,与中方代表在新加坡共同签署了关于直接贸易的谅解备忘录。
连俊伟受托代表沙希德教育基金会在印尼推广多元华文教育。
他解释:“如果第一个中文校区形成一个示范模式,那么以后每年可以有3—4所学校的合作,推广这一模式。我们需要有一个数据说服教育管理部门,印尼社会对中文的需求确实比较大。未来,我们希望可以推动教育部门尝试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汉语教学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持续升温。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23年5月,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中文热生动体现了中国机遇的巨大吸引力。
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印尼的华文教育者们也在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该如何走下去。
“中国制造”在印尼已经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春节这类中国传统节日在印尼已经被大众接受。连俊伟介绍:“印尼友族会参与、观看一些华人的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的很多都是友族的孩子。”
郑洁珊发现,一些友族对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印尼华文教育界相关人士介绍,“有些家长觉得要跟中国做生意,所以也会让子女去欧美留学后再到中国读一两年。”
“语言是非常严肃的一种文化表达,语言教学必须是纯正的。”连俊伟说。
因此他不满于当下教学中出现的“会阅读但不会说”的“哑巴汉语”,也反对学生满足于使用“中印尼交杂”的“洋泾浜汉语”。他说,之所以来中国寻求与一些知名学校协商合作,孜孜以求在万隆创办“一个示范性的教学校区”,原因正在于此。
南方日报记者辛腾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