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伶仃洋上穿云破海
十项世界之最“中国名片”有何不同?
“深中通道是中国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的示范工程,是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名片工程,是助推我国实现‘交通强国’的重大标杆工程。”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如是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究竟有何过人之处?集十项世界之最于一身的这座跨海通道,凭什么能为全球交通提供广东经验和中国方案?
核心材料+关键技术+大国重器
深中通道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1公里,起自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通过万顷沙互通与南中高速连接,在中山市马鞍岛登陆,与中开高速对接。项目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约24公里,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极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作为非凡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成功地将桥、岛、隧道以及水下互通的先进概念从理论转化为实践,为全球交通发展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背后的秘诀有八个字:需求引领、创新驱动。
深中通道创新了跨海交通集群工程管理新范式,构建现代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实现“一流管理”;全力推行工业化建造和智能建造,研发形成了15项世界首创的核心材料、关键技术和大国重器,攻克了离岸海中超大跨径悬索桥、外海超宽钢壳沉管隧道等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系统革新了离岸海中超大跨径悬索桥建造技术、外海超大尺度沉管管节浮运安装工艺,支撑了深中通道高质量、高精度、高工效建设,形成了“一流技术”;实施精细管理和精品建造,在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世界最大跨径离岸海中悬索桥、世界首例水下枢纽互通立交等领域取得五项突破引领性的“深中质量”,打造了“一流设施”;培育了一批素质优良的跨海交通集群工程建设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提供了广东经验和中国方案。
海上最大海底最长都在湾区
在浩瀚的伶仃洋上,面对高温、高湿、高盐、强台风频发等恶劣复杂海洋环境,深中通道研发了“整体钢箱梁+水平导流板+上稳定板+高透风率栏杆”的组合气动控制技术,首创了复杂海域“锁扣钢管桩+工字型板桩+平行钢丝索+地连墙”自平衡柔性新型离岸海中巨型锚碇快速建造技术,研制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U肋双面埋弧全熔透焊接接头,研发了Φ6mm-2060MPa锌铝多元合金镀层耐久型钢丝及索股与智慧架设技术,国内首次研制了超高桥塔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建成了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进一步巩固我国外海超大跨径悬索桥建造技术的领先地位。
在复杂的海况下,深中通道建成了世界最长最宽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攻克了“卡脖子”世界级难题。首次提出了标准段双向8车道、变宽段双向10车道深埋钢壳混凝土跨海沉管隧道新型组合结构,填补了行业空白,实现了隔舱式钢壳混凝土结构弯剪设计方法从0到1的突破,成果纳入了行业标准;发明了沉管隧道推出式最终接头压接与安装方法;首创了大型钢壳沉管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建造体系;研制了世界上第一艘超大型管节自航式浮运安装一体船;首次提出了海相深厚淤泥地质条件下大直径深层水泥搅拌桩与双层垫层组合的沉管隧道基础处理新技术。创造了钢壳沉管制造一节/月、浇筑一节/月,同一个窗口安装两个管节、连续6个月同时沉放两节/月的深中速度,40米水深沉管毫米级安装精度等多项世界纪录,革新了超宽变宽外海沉管隧道浮运安装技术。
“深中通道建设,以开放的胸怀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成果,以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己任,牢牢把创新的主导权、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中国跨海交通集群工程建设自立自强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宋神友说。
深中通道十大世界之最
深中大桥
1.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主跨1666米)。
2.世界最高通航净高海中大桥(通航净高76.5米)。
3.世界最大海中悬索桥锚碇(单个锚碇混凝土方量约34.4万立方米)。
4.世界最高悬索桥抗风检验风速(最高颤振检验风速83.7m/s)。
5.世界最大体量钢桥面热拌环氧沥青铺装(面积达到37.88万平方米)。
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工程
6.世界最长的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长5035米,32个管节+1个最终接头)。
7.世界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标准管节长165米、宽46米(最宽55.6米)、高10.6米]。
8.世界单体体量浇筑最大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单个标准管节混凝土浇筑方量达到29000立方米,累计910000立方米)。
9.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机场互通立交。
10.世界最宽(3米)的可反复折叠M型止水带应用于沉管最终接头。(羊城晚报 王丹阳 通讯员 沈仲)
哪些国之重器、重大工程在广东“走”进了新时代?
那么,有哪些国之重器、重大工程在广东“走”进了新时代?
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创下世界最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等多项“世界之最”。它的通车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的标志性成果,将进一步促进港澳及内地的合作发展,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30日正式通水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西起西江干流佛山顺德鲤鱼洲、东至深圳公明水库,是大湾区“超级水利工程”。它全长113.2公里,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工程通水后,能惠及超过3200万人口,支撑约1.7万亿元GDP用水需求。
2022年8月18日揭牌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位于深圳。它瞄准量子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量子基础科学研究为核心,量子技术应用为牵引,抢占国际技术制高点。
广州国家实验室于2021年5月18日挂牌成立。它着力解决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控领域关键核心科学和技术难题,目前已研制出首台国产商业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H-F120,全球首台全自动微流控外泌体提取、纯化及富集一体机等。
位于深圳的鹏城实验室于2017年12月22日授牌、2018年3月31日正式启动。它聚焦网络通信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目前已产生了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即百亿亿次)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鹏城云脑Ⅱ”等成果。
伶仃洋上的另一个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3日开通,它创下“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等多项“世界之最”。它的建造走的是一条“无路之路”,实现了从“无”到“有”、由0到1的过程,这是第一次在世界面前全方位展现我国大型跨海通道工程建造技术和实力。
中国散裂中子源位于东莞,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目前二期已开工建设。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诞生于此。它是国际前沿基础研究和国家发展战略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大型平台。
正在建设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将于2024年底建成通车,它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正在建设的汕头湾海底隧道是世界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单洞双线高铁海底隧道。
此外,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等已在广东获得布局或者将开工建设。
新时代,国之重器、重大工程在广东星罗棋布、灿若星辰,照亮着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进程。(羊城晚报 董柳 王丹阳 李焕坤)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迎来首条通达南美客运航线
据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消息,委内瑞拉康维亚萨航空公司一架从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起飞的A340型飞机,于6月30日11时50分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这是该机场首条通达南美的客运航线。
该航线预计今年10月正式商业化运营,航线计划为广州-莫斯科-波尔拉马尔-加拉加斯,广州-莫斯科-哈瓦那-加拉加斯。
委内瑞拉驻华大使朱塞佩·约夫雷达在广州举行的推介会上表示,很大一部分委内瑞拉华人来自广东省,此次开通加拉加斯至广州的航班,将为他们的往来提供便利。他说,委拉瑞拉正在与中国签订旅游合作协议,为中国游客设计多条旅行路线,希望新航班促进两国旅游和经济方面的双边关系。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戚耀明表示,广东省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枢纽之一,委内瑞拉康维亚萨航空公司选择广州作为中国通航点,可以为两地商务、文化、旅游、探亲等客人提供更加便利的选择,也将进一步促进货物的流通。同时,广州的国内、东南亚、大洋洲航线网络辐射范围和密度都比较大,能够为航空公司的网络延伸发展提供更加高效高质的衔接。
广州国际航线加速“上新”,目的地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23年以来,白云国际机场新增、恢复、加密国际和地区客运航线100多条。截至目前,该机场客运通航点230余个,每周往返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班约1500架次。7月份开始,广州通往巴黎、阿姆斯特丹、内罗毕、奥克兰等航线还将进一步增加班次,珀斯等航线将恢复运营。(中新网 郭军)
陆丰妈祖文化出圈出彩
有海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
如今,妈祖信俗已成为世界性文化财富。2006年,“湄洲妈祖祖庙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滨海城市陆丰有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妈祖文化。史料记载,宋元之际,福建莆田、湄洲一带的林氏族人为躲避战乱,迁徙到陆丰。彼时,他们把敬仰妈祖的习俗也带到了陆丰,并代代相传下来。
而今,陆丰全市有大大小小妈祖宫68个。近年来,陆丰市通过打造正字戏精品剧《妈祖》、组建妈祖祭典艺术团、捐助慈善公益事业等,进一步弘扬妈祖文化,使陆丰妈祖文化出圈出彩,为陆丰文化强市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