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皮带”成功闯印尼的80后,现在又回广东农村闯荡

川流不息的梅江河水,缓缓淌过梅州松口古镇火船码头。这里,曾是客家先民下南洋拼搏致富的第一站,亦是往昔他们衣锦还乡上岸的地方。驻足远眺,百年恍如昨日。

梅江河淌过梅州松口古镇。

数百米开外的松郊村金果园华侨农场内,80后旅印尼新侨李满意与小伙伴们正在为种下不久的航椒、航茄等农作物翻土,“最近雨水多,就得勤快翻土,养分才不会流失。”

80后旅印尼新侨李满意。

从只身闯荡印尼,摸爬滚打创立国际物流公司,到回乡投资兴业,打造农文旅田园综合体,李满意笑称自己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不知“深浅”蹚着过。

“广袤乡村,大有可为!”李满意认为,家乡松口镇是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人文底蕴深厚,发展正当其时。而其选择回乡跨界转型的动机简单而明确——生于斯,长于斯,愿报于斯。

风景秀美的松口镇。

“根在这里,走得再远都始终牵挂。”

祖籍梅州松口的李满意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客家人,1980年出生于松郊村的一户农家。大学毕业后,他成为深圳一家事业单位的员工,后下海创业,逐步将物流公司做大做强。

直到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李满意物流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受到严重冲击。“都说‘自古松口不认(嘉应)州’,在这里长大,耳濡目染先辈过番打拼的故事,我就萌生到印尼闯一闯的念头。”

松口码头曾是客家人出南洋的航海起点。

“一条皮带”闯南洋,经过多年打拼,李满意慢慢在印尼站稳了脚跟,并当选印尼客属联谊总会永远荣誉主席。

事业步入正轨后,他将重心放在了家乡公益事业上,多次回乡组织开展足球交流及公益活动。

“根在这里,走得再远都始终牵挂。”呷了一口家乡的绿茶,李满意笑称,虽然自己怕坐飞机,但还是会定期回来走走,“这里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有太多太多的‘光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格外可爱,每次回来都会有不少小惊喜、大变化。”

“松口‘火起来’是必然之势”

李满意说,返回印尼后,他脑袋中回乡发展的声音愈发强烈,“去年我听说松口成了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我知道,回家的时候到了。”

2023年10月,李满意回到松郊村,谋划着在这片亲切的土地上干出一番新事业。

“土地是乡亲的命根子,荒不得、丢不得,产业强起来,生活才能富起来。”在李满意看来,松口是千年古镇,人文底蕴深厚,在“百千万工程”的政策东风下,“火起来”是必然之势。

松口老街。

在古镇核心区周边打造农文旅田园综合体,可以增加古镇业态,形成产业互补,留住游客并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目前还在集约土地阶段,这里计划打造家庭农场,这边是亲子乐园,未来会有小火车环绕四周,这边则是马术俱乐部……”穿行于泥泞的田间小道,李满意指着周边不住比划,如数家珍。

再往里走,是已经初见雏形的航空种子种植区,从梅州高新区引种的航椒、航茄等农作物已长至30厘米高,村民们挥舞着锄头回来翻土。种植区四周,则是如跑道般的百米长笼鸡圈,“这样鸡活动的空间更大,肉质会更加紧实。”李满意说。

李满意与村民们一起种植航椒、航茄等农作物。

“我猜你就在这里,听说娘酒、糯米白酒在海外卖得很好,大家伙又准备酿酒等你收购,学明哥还说要请你吃饭。”话音刚落,松郊村党支部书记钟奎快步走了过来。

他告诉记者,回乡后李满意按照市场价格收购本地村民酿制的娘酒、糯米白酒,并包装设计注册商标销往印尼等海外市场,让农副产品变成了商品,让松口味道香飘四海。

“有稳定的市场,老手艺才有传承的土壤;有多元的产业,才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乡发展。整合好资源,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李满意说。

“文化兴起来,人心才能聚起来”

2024年2月11日,甲辰龙年大年初二晚上,松郊村文体活动中心灯火璀璨、鼓乐齐鸣,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当地和周边的村民——松郊村首届“村晚”在此举行,18个各具特色的精彩节目轮番上演。

其中既有流行歌手曹峰、模仿达人朱伟助阵,亦有传统客家狮鼓、国粹汉乐、客家山歌以及太极拳等乡亲喜闻乐见的节目。钟奎告诉记者,此次“村晚”中,一半以上的节目都由本村老中青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突出的正是全民参与、全民同乐。

松郊村首届“村晚”。资料图片

“为什么会选在大年初二举行?因为客家地区有初二回娘家的习俗,这一天人最多最齐,希望通过‘村晚’把大家聚起来、把人心聚起来。”李满意是此次“村晚”出资人,也是总导演,他说,“政府和侨务部门都很支持,明年我们还要接着搞,搞得更大型、更丰富、更热闹。”

以“村”为名,以“戏”搭台,唱响的是乡音乡情,凝聚的是人心合力。李满意认为,乡村文化是维系乡村社会群体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是汇聚干事创业合力的源头活水,唯有文化兴起来,人心才能聚起来。

《梅县侨声》主编汤伟青(左一)、李满意(中)一起与村民交流。

这座城市无疑将成为投资热土”

传承活化乡村文化,除了筹办“村晚”,李满意还牵头发动海内外宗亲捐款出力,修葺村内多座祖屋。

作为承载宗族精神文化思想的载体、远渡重洋的侨胞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松郊村现存37个老祖屋,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这不是件容易事儿,不是出钱就能办好的。”翻开两本厚厚的宗谱,李满意小心地将夹在其中的一张平面图打开,继续说道,“以我的祖屋聚喜楼为例,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开基创业几百年来,子孙繁衍四海,产权涉及30多户100多人,且分布在海内外各地。”

修葺祖屋的第一步便是征得宗亲同意授权,李满意跑遍贵州、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花了大半年时间终于将这事敲定下来。

李满意出资600多万元对聚喜楼进行重建。

回到松郊村后,李满意出资600多万元对聚喜楼进行重建。“楼基坼裂、墙体倒塌,只能重建了。但我们还保留了一面老墙体,用玻璃保护起来传承延续。”李满意说,聚喜楼重建整体以修旧如旧的形式,融入客家元素,计划将其打造成为向客籍侨胞展示客家文化、找寻家乡记忆的“窗口”,以及商贸交流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以聚喜楼重建奠基为契机,李满意还专程邀请印尼客属联谊总会总主席叶联礼、印尼梅州会馆辅导主席李世镰等侨领率团回乡开展商务考察,共同助力家乡发展。

“今年10月梅龙高铁通车后,梅州将融入大湾区1.5小时生活圈,这座城市无疑将成为投资热土、粤闽赣物流中心,希望侨胞们抓住机遇、投资家乡、共创未来。”李满意说。

7月3日上午,梅龙高铁首趟检测列车从龙川西站开往梅州西站。资料图片

【总统筹】罗彦军 曹斯 陈戈 林焕辉 赵杨 王海军

【执行统筹】林旭娜 王瑾 谢苗枫 张盛良

【执行】南方+记者 王瑾 童慧 实习生 唐诗雯

【采写】南方+记者 黄韬炜 通讯员 汤伟青

【摄影】南方+记者何森垚

【剪辑】周鑫宇

【海报】莫迪

【本期联动】《梅县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