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尼海洋生态牧场团队赴印尼落实印尼近海牧场建设

为落实印尼近海海洋生态牧场建设,7月14-20日,由上海海洋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多位专家联合组成的“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近海海洋生态牧场技术合作研究项目”团队成员前往印度尼西亚,开展人工鱼礁礁体建造和拟增殖种类苗种购买等计划工作。

项目团队与哈桑努丁大学会议交流落实牧场建设任务

7月15日,项目团队与哈桑努丁大学副校长Adi Maulana教授、海洋科学与渔业学院院长及项目团队会议交流,商讨印尼近海海洋生态牧场建设工作任务安排。双方初定在8-9月份完成人工鱼礁礁体建设以及拟增殖放流种苗购买和暂养,在10月份前在拟定建设海域完成海洋生态牧场的建设,并启动开展牧场效果监测与评估工作。

项目团队与哈桑努丁大学会议交流落实牧场建设任务

7月16日上午,项目团队前往印尼近海海洋生态牧场拟建设海域,调查附近岛屿的渔业生产情况以及拟建设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经调查,拟建设海域的渔业生产种类包括有小型金枪鱼(鲣类)、鲷科鱼类、石斑鱼类等礁栖与洄游性鱼类,每艘作业渔船每航次产量500kg左右。珊瑚种类多样性高,但有些区域珊瑚礁白化严重。目前,印尼当地渔业主管部门与科研院所正积极开展珊瑚保育与修复工作。

牧场拟建海域的珊瑚礁现状

牧场拟建海域的珊瑚礁现状

在Pulau Bonetambung岛与当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合影

7月16日下午,项目团队前往Pulau Barrang Lompo岛屿,调查拟增殖种类砗磲等贝类育苗场。经了解,砗磲是印尼当地较好经济品种,生长较为稳定,在2龄左右即可放入海中进行增养殖。

调查拟增殖种类砗磲育苗场

7月17-18日,项目团队前往哈桑努丁大学在望加锡市北部巴鲁县(Barru Regency)的海上实习基地以及望加锡Teluk Losari渔港,调查哈桑努丁大学推荐牧场建设的备选海域和拟增殖鱼类。经现场走访、调研,哈桑努丁大学巴鲁县的海上实习基地附近海域海况为河口滩涂,暂不适宜砗磲等重要经济品种增殖。Teluk Losari渔港上岸的鱼类主要是鲣鱼、鲹科鱼类、鲷科鱼类、青衣等热带鱼类,对于后续的增殖效果评估与增养殖种类苗种扩繁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种质资源优势。

调查哈桑努丁大学推荐的牧场建设备选海域

7月17-18日,在印尼马鲁古省图尔市的图尔渔港,项目团队部分成员就渔港建设现状及调研印尼水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开展调查。据介绍,图尔渔港港口规模为300米×15米,基础设施齐备,但现有的渔获冷链运输系统相对落后,鱼粉加工厂自2015年以来已经荒废。印尼方面希望能将图尔渔港升级为印尼东部海洋生产加工渔业基地,并规划在基地建设水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实验室,以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实现中印尼进出口产品一站式检验检疫、双方认证,促进该地区海洋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7月19日上午,项目团队前往印尼国家检验检疫局、海洋与投资统筹部,交流中印尼海洋生态牧场建设合作项目情况以及印尼水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实验室建设的前期合作工作。与会双方均表示,希望通过中印尼海洋牧场合作项目深入推进,在印尼形成示范效应,也希望中方研究团队支持印尼水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双方在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此次交流出访,不仅落实了印尼近海海洋生态牧场建设工作,巩固双方合作基础,也为中印尼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合作开启了新方向。学校将继续发挥学科、团队优势,助力印尼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上海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