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印尼的一支绍德堂杨氏家族

2023年冬,记者见到了从印尼雅加达回来参加祖屋维修安座仪式的侨领杨新声先生,并进行了采访。维修祖屋为先祖神牌安座是客家地区的重要仪式,又名“升龙转火”,是客家人崇宗敬祖、不忘祖德的一种体现。杨先生不但出资参与维修祖先的胞衣迹,还千里迢迢从海外回到祖籍地梅县区松口镇半径村,参与祭祖仪式,其浓浓的爱乡情结,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生生不息的传承。

杨新声(左二)在接受采访(杨钦鑫 摄)

在与杨新声先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又名杨新晟,是印尼的第四代华裔。他的曾祖父杨庆爵在19世纪中叶前往南洋帝汶岛附近的罗帝岛谋生创业,主要种植丁香、豆蔻等香料。为了守望相助、团结合作抵御欺凌,杨庆爵与当地的七个姓氏乡亲成员合作,建立起类似兰芳公司的华人公司,七姓分别是杨、赖、唐、黎、钟、蓝、黄。据考究,其中杨、赖、黎、黄四姓同伴是来自今松口镇半径村、蓬辣村,雁洋镇南福村一带的同乡,因为这些乡村目前仍有不少族人旅居东、西帝汶,以及印尼其他岛屿。后来,荷兰殖民政府从葡萄牙殖民政府手中抢夺了这些地区的管理权,并逐步取消区域内的华人公司。据杨新声先生口述,他的曾祖父杨庆爵曾经回乡修缮祖屋爱松公祠。清光绪九年(1883),半径杨氏自发公派下两房族人曾立有合议两纸修整该祖屋,可惜费用不够,是以不果。他的义举后来得到族人的响应和支持,除了自发公(即今牌内云章公)派下的一支外,还得到位于今雁洋南福村的文彬公裔孙支持银六十元,合伙修祠堂。族人商定按照康熙年间的成规,以七世祖爱松公为鼎炉祖,左附九世祖文彬公,右附九世祖云章公,第一级三位共一牌面。第二级为安放五世祖善正公牌位。第三级为始祖牌位,即远绍公牌位。记者在绍德堂杨氏根亲文化研究会(筹)负责人杨钦鑫陪同下前往半径村采访时看到,爱松公祠墙壁上所立的清光绪十八年(1892)维修碑记载明,修整祠堂基础费用是由杨庆爵赠出,说明杨庆爵事业有成后不忘家乡,是梅州早期回乡修建祖屋的华侨代表之一,时间在清政府完全放开海禁初期。

维修后的爱松公祠

据杨新声先生介绍,他的曾祖父再次出洋后与家乡失去联系,这可能与罗帝岛华人公司被荷印政府取缔有关。他的祖父杨云兴十多岁出洋试图寻找父亲下落,未果,于是来到中爪哇的“八加联”(音),从事裁缝职业为生。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兼通医药的他偶然治好了一位荷印政府州长的太太产后风疾病,获得6元荷兰金盾的酬谢,却被歹人见财起意杀害,去世时才50多岁。于是他的父亲杨允谦也在12岁左右启程继续家族的下南洋历史,先后到苏拉威西、孟加锡,辗转至东加里曼丹的三马林达等地谋生,受雇于同乡宗亲开设的“杨成源”汽水厂,从洗瓶工人做起,做过厨师、推销员,在苏拉威西、加里曼丹、爪哇岛等地推销汽水。由于杨允谦勤劳肯干,加上善于管理,后来“杨成源”主人因身体不好需要回乡养病,子女在外读书,就将企业委托杨允谦管理。杨允谦不负宗亲所托,悉心打理企业,直到印尼独立建国,商号主人的子女读书回来,又将“杨成源”汽水厂交还给原主人。自己与两位友人合伙开设三友公司(杂货店),从事零售生意,后开设“真真号”杂货店独立经营,一直坚持到两个儿子长大接手生意,他才搬迁到泗水居住一段时间,负责采购货物。

杨新声的父亲杨允谦先生、母亲关美琴女士

 杨新声介绍,他的父亲在事业有成后热心公益事业,外号人称“杨文教”,热心支持三马林达的大华小学、中学的办学活动,参与组建当地的华人消防队,捐资救灾等慈善活动。同时关心家乡的建设,出资维修半径村祖屋、道路,梅州的梅江桥扩建、嘉应大桥兴建均有所捐资支持。杨允谦与祖籍开平的侨领关炳烨先生的千金结为秦晋之好,一起经营商业,养儿育女。据杨新声先生回忆,他的外祖父关炳烨是当地知名侨领,晚清时期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后来孙中山先生曾对他支持革命募捐的行为颁发奖章,他认为外祖父可能与致公堂或天地会组织关系密切。

杨新声与家人回乡祭祖合影(杨钦鑫 摄)

据杨新声介绍,他的姐姐杨丽梅回到中国,后在中国大陆的广西师范大学读书,毕业后在广西从事教育工作。杨新声即继承父亲的商业事业,在印尼开展零售百货和建筑工程等经营活动。据了解,三马林达有400多万人口,是印尼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盛产煤炭和金矿,当地既有达雅人,也有占人口8%的华人。杨新声先生的建筑工程公司参与当地的机场、公路、水利建设,为三马林达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杨新声先生亦热心当地的社会事务,当地的广东同乡会复会,前身为广肇会馆,他先后担任副会长、监事长;他还担任三马林达华人联合总会效忠基金会的副会长、辅导委员。2010年后,他迁居雅加达,积极参与华社的公益活动,参加印度尼西亚中华总商会,任副秘书长,该会历史悠久,创始于1902年。他亦加入印华百家姓协会总会,任国际部主任,该会会员遍布印尼全国31个省份、200多个县(市)。

杨新声的母亲关美琴(前排中)与子女的全家福合影

事业有成的杨新声先生虽然出生、成长于印尼,但受曾祖父、祖父,特别是父亲不忘水源根本的爱乡情怀的影响,一向关注祖籍地的发展,他听到先祖参与修建的爱松公祖祠历经岁月洗礼,年久失修,祠堂天面部分出现漏水现象,且有同族老人在祖屋居住的情况。他认为,只进行简单修缮,不如进行全面的维修,于是他与哥哥商量,牵头出资25.5万元,兄弟民声、国声分别出资5万元、2万元,还发动其他亲人、族人踊跃集资近10万元,对爱松公祠进行瓦面和主体的重新维修,更换富丽堂皇的琉璃瓦,一举解决祖屋漏水的困扰。为了这次维修,2023年是疫情管控结束的第一年,杨新声先生先后五次回到中国大陆,奔波于北京、汕头等地,联络宗亲,商量修整老屋事宜,使得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客家祖祠重光。杨新声此举,展示他的家族四代热爱家乡、缅怀先祖祖德的情怀,展示家族在椰风蕉雨的千岛之国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落地生根,不忘根源,可谓克绍箕裘,推动在居国和祖籍国的经济社会进步和繁荣。
文章来源于谈梅客 ,作者刘奕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