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正值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GDToday携手香港电台隆重推出六集专题片《香港寻踪》,以此献礼。在香港这座城市中,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不朽的故事——从孙中山的思想启蒙地到东江纵队子弟兵们英勇抗战的战场;从广九铁路连接粤港两地的历史变迁到古老灯塔为海上丝绸之路照亮航程;从百年老店坚守传统粤菜精髓到两地中医共探医学发展新篇……这都是粤港两地风雨同舟、共同进步的真实写照。
敬请期待,9月28日起,逢星期六下午6时20分,《香港寻踪》在港台电视31台,以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GDToday今日香港地、GDToday视频号、南方+、南方网、粤学习等平台同步播出。
1841年1月26日,英军在香港岛西营盘水坑口登陆,宣布香港岛成为“英国殖民地”。
1941年12月8日,日军自中国广东进攻香港。同年12月25日,英军投降,香港沦陷。由此,香港进入了黑暗的“3年零8个月”。
英国经营香港近百年,为何只抵抗了18天就放弃了? 英军投降后,是谁在继续坚持抗日?让我们跟随时间的轨迹,一同走进《香港寻踪》的第一集——烽火记忆,探寻答案。
寻找消失的英雄名
位于香港最西端的龙鼓滩,不仅拥有醉人海景,如果够幸运,甚至还能在这里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踪迹。龙鼓滩对出的龙鼓水道,也是香港最繁忙的海域之一。每日多条航线均会频繁使用龙鼓水道,包括进出广州港和蛇口货柜码头的远洋轮船。
然而,81年前这里却是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一群来自香港大屿山的抗日战士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龙鼓滩
1989年出版的《港九独立大队史》对那场遭遇战有以下记载:“1943年5月的一个晚上,中队长刘春祥带领6名班排级骨干从东涌出发,驾驶帆船向龙鼓滩进发,准备消灭出没在那一带的土匪武装,控制龙鼓滩。夜黑沉沉的,船驶至龙鼓、沙洲两个荒无人烟小岛附近的海面时,突然有密集的火力袭来。原来有两艘日军炮艇潜伏在那里,刘春祥等英勇应战,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12名战士在激烈的战斗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最后船也被打沉了,只剩下掌舵的女船工泅水回来报信。”
港九独立大队(简称“港九大队”)于1942年2月正式成立,是一支由香港新界原居民子弟组成的游击队,直属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抗战期间,港九大队主要于新界西贡一带活动,以加强在东江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抗日力量。
1986年,东江纵队港九大队老战士合影
1998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为保卫香港而捐躯之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阵亡战士名单”。名单上记载了刘春祥(中队长)、曾可送(排长)、林容(班长)、汪送(班长)、谭金火(班长)、温发(班长)、刘佳(班长)以及船家梁克等人,他们与这场战斗有关,但仍有四位战士未能查证姓名,成为了无名英雄。
直到2021年3月,港九大队后人黄俊康通过网上拍卖,购得原大屿山中队指导员王江涛书信,其中包含一份1998年由李有等老战士查访、王江涛整理的“东纵港九独立大队大屿山独立中队烈士名单”, 才得以真相大白。名单明确记载此次战斗牺牲者包括刘春祥、曾可送、林容、汪送、谭金火、温发、刘佳等7名战士,以及船家梁克夫妇和一子两女全家,合计12人。据此估计,《港九独立大队史》记述的女船工,应该是船家梁克的妻子,在泅水报信后不久去世了,因此被列入牺牲者名单。
刘春祥及战友在龙鼓滩海域与日军激战
如今,刘春祥等英烈已被列入退役军人事务部所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中的英雄群体名单,被称为“刘春祥等十二名龙鼓洲战牺牲英烈”。2023年5月9日,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纪念碑揭幕典礼在香港屯门龙鼓滩隆重举行。这是香港首次为列入国家级纪念名录的抗日英烈立碑,也是继斩竹湾、乌蛟腾之后,香港第三座大型抗战纪念设施。
纪念碑位于屯门龙鼓滩,高3.1米,造型庄重大方。纪念碑正面镌刻“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纪念碑”12个大字,左右两边刻有中英文对照的碑文,记述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
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王江涛为缅怀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而作的诗歌:
战略要地大屿山,队长抗倭海岛间。
为毁日军海运线,率队开辟对海滩。
黑夜扬帆遭敌舰,杀敌激战沉没船。
壮士英勇全牺牲,为国捐躯万古传。
“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的英雄事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香港抗战的一个历史片段。他们的斗争精神,是在香港进行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刘蜀永对GDToday记者说。
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纪念碑
二战英军为何只抵抗了18天
刘蜀永出生的1941年,正是日军开始侵占香港的那一年,他在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工作,长期研究香港史。近几年来,他查找大量的历史文件,访问重要事件当事人,进行田野调查,以串起散落在香江角落的抗战史迹。
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刘蜀永
“由于过往历史教育的缺失,有人将所谓的‘香港保卫战’与港九独立大队的抗战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对香港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的误导。”刘蜀永告诉记者,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9—1939),英国把日本当做假想敌。1927、1930和1934年,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先后提交报告讨论香港防卫问题。报告指出香港作为英国对日战争前哨基地的重要性,并提出守军必须独自战斗45至55日,才能得到英国舰队的支援。为了提升香港的防卫能力,英国在1934年年底开始兴建醉酒湾防线,并计划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失效后于赤柱、西贡、将军澳等地兴建新的炮台。
醉酒湾防线以其起点位于九龙西面的醉酒湾而得名。防线由醉酒湾经城门水塘北部伸延至大围和沙田,再沿慈云山和九龙岭北麓向东南抵达马游塘,是一条连绵18公里的防线。整条防线由星罗棋布的机枪堡组成,是保卫九龙市区以至香港海港的唯一防线。英军曾自夸这条防线为“东方马奇诺防线”,1936年的《香港防卫计划》指出,只要适当利用这条防线,守军足以抵挡日军54天。
“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英国政府的态度发生变化。”刘蜀永说,1940年6月,日军已控制华南地区,香港海湾处于日军大陆炮火的威胁之下。当时英国参谋长委员会悲观地认为:“香港并非英国的切身利益所在,当地驻军无法长期扺挡日军的攻势。要求增兵香港的强大压力无可避免,但应坚决反对这种要求。事实上,从军事角度看,舍弃对香港承担的糟糕义务,英国在远东的处境会更好。”
1941年12月8日凌晨,凄厉的空袭警报划破了香港夜的静谧,日机炸弹的爆炸声瞬间响彻全岛。早已集结完毕的日军1.5万余人,越过深圳河迅速入侵九龙;12日,九龙沦陷;18日,日军登陆香港。25日,时任港督杨慕琦宣布投降,当天被称为“黑色圣诞”。
“英军当时没有立即放弃香港,而有18天的抵抗,主要出于两种原因,一是减轻英国在新加坡的防御压力,二是为了大英帝国的面子。”刘蜀永说,“英军投降之后,香港抗战的重任就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是在香港沦陷3年零8个月期间唯一一支成建制的、自始至终坚持抗战的武装力量。”
刘蜀永说,英军的抵抗是为了保卫大英帝国在远东的殖民利益,而不是为了保卫中国,保卫香港的中国人。英日两国在香港的矛盾本质是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香港的十八天战役并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的作战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保家卫国,保卫中华民族。”
香港人的子弟兵,不该被香港人遗忘
资料显示,香港沦陷期间,港九大队共计毙伤日军100余名,毙伤汉奸、伪警及敌方间谍等70余名,俘虏、受降日伪军600余名;击沉日军船只4艘,炸毁日军飞机1架;缴获长短枪支550余支,机枪60余挺,炮6门,车船40余辆,以及大批弹药。港九大队参与营救盟军飞行员,并且多次协助盟军获取日军情报。直至抗战胜利,港九大队有115名战士为保卫香港而牺牲。
“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实际上就是香港人的子弟兵,这是香港人保卫自己家园的抗争史。应该让大家了解先辈们在3年零8个月里做了什么。”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原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之女尹小平告诉GDToday记者,“很可惜,在香港过去的历史教育中,港九大队3年零8个月的抗战史几乎是一段空白。”
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原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之女尹小平
为填补这段空白,尹小平从2007年开始就在香港宣传港九大队的抗战事迹。2008年,她和居住在香港的东江纵队后代们成立了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收集和研究前辈的抗战史料,传播和弘扬东江纵队的爱国精神,推动香港群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国家认同。
谈及对历史传承的执着,尹小平告诉记者,不仅是自己作为东江纵队后人的责任,还因为这段历史能完整保留下来实属不易。据她介绍,国共重庆谈判时,国民党否认广东有中共的武装部队存在,周恩来则电令她的父亲、东纵政委尹林平秘密飞赴重庆,召开记者招待会,介绍了东纵抗日的成绩、盟军对东纵情报工作的嘉奖,以及盟军飞行员克尔等的感谢信,终令国民党承认广东有中共武装部队(东江纵队)的存在。
“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定要告诉世人,告诉香港的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尹小平讲述着,不禁回想起父亲年轻时的样子。“那些战士当时都只有二十几岁,为了挽救国家于危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尹小平说,当年参加港九大队的人,很多是青年知识分子,有不少是家境富裕的英文书院的学生。比如港九大队功劳赫赫的女战士林展就是香港庇理罗士女书院的学生,她在港九大队国际工作小组工作,随后任敌工科科长兼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翻译;港九大队国际工作小组负责人黄作梅则毕业于皇仁书院。“他们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吃不饱饭才去革命’。很多战士放弃优渥条件去战斗,就是为了一种信仰,去承担救国家于危难、救民族于危亡的重大历史使命。”
香港抗战老兵回忆峥嵘岁月
“打东洋,打东洋、打倒东洋保家乡!”这是港九大队老战士罗竞辉幼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童谣。出生于沙头角南涌罗屋村的他,年仅13岁便加入港九大队海上中队,成为一名抗日战士。
罗竞辉忆述抗战往事
“1941年,我的家乡南涌被日军包围,村里的壮年男子被强行抓去做苦工,我的父亲也被要求去拉大板车。这样的困境激起了村里人的抗日热情,包括我在内,我们家族中有9人加入抗日队伍。”当年的罗竞辉还是个小男孩,但外敌当前,没有时间等他慢慢成长。几个月的锻炼之后,他迅速成长为海上中队的通讯员和保卫员,与日军展开了艰苦的游击战。
“我们海上中队的任务,一个是拦截日本船只的海上交通,第二就是保卫渔民的生产。我的任务主要是通信,送信;另外就是做连长的保卫员。我那时常常背着一个包袱,里面有望远镜、有支短枪,我带着短枪,有几面旗帜,每天都跟着连长四处走。”在家中,罗竞辉抚摸着一枚枚陪伴他几十年的奖章、纪念章,思绪万千,与GDToday记者回忆起那段枪林弹雨的岁月。
“大约在1943年4月,我与12名同伴被派往海边准备袭击日军舰艇。那是我第一次打仗,日本人的枪很好,我们的枪不是很好。队长就按着我趴下,怕我被打死。之后日本人准备开船跑,队长刘捷和班长李金福就带人冲上去,结果他们不幸中弹牺牲了。当时真的很难受,因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场面。”
罗竞辉获得的荣誉
1941年2月,正在香港基层工会组织“东联图书馆”工作的潘江伟则选择“北上”,联合40余名工友从香港“行路上宝安”,大概两日时间到达白石龙村(今属深圳龙华区),加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
东江纵队老战士潘江伟
潘江伟当时被分配到第五大队铁路中队。虽然事隔八十余年,但他对大大小小的战役仍历历在目,“1943年8月,我们去攻打两座伪军炮楼。战斗期间,机枪射穿了我的左脚后跟,总共中了三枪。”他说,“重伤后血流不止,我以为要死了。之后,我在农舍休养,每天有农民照顾我。半年后总算死里逃生,勉强可以一拐一拐走路。”
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为了追随部队,他依靠拐杖走了七天七夜。由于伤病,他无法再上火线,便获派到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交通总站任连级政治指导员。1944年,潘江伟调至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工作,筹建印刷厂。1945年7月,东江纵队主力部队转移到粤湘边界,准备迎接八路军南下进攻广州的日军,但不久后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潘江伟的军旅生涯也告结束。
原东江纵队《前进报》部分工作人员
遗憾的是,曾经与潘江伟一同出生入死的老战友大部分都在抗日期间为国捐躯,40人中仅有潘江伟和战友贾华(1979年担任深圳首任市长),他们终其一生为国家建设奉献,替牺牲的老战友爱护自己的国家。潘江伟返港后,参与了《华商报》的复刊工作及组织“印工业余憩庐”,团结工人爱国力量,并在后来参与组织创办香港工联会,致力为劳工争取权益。他至今仍担任香港工联会会务顾问。
过去数十年,枪伤一直困扰潘江伟,伤口常受感染。几年前,由于伤口感染严重,危及性命,需切除左小腿保命。“虽然受了这些痛苦,我丝毫没有后悔。身为中国人,是我应尽的义务。”他说。
家人帮助潘江伟穿戴假肢
时光荏苒,当年两位年轻的抗日战士罗竞辉和潘江伟,如今已分别是94岁和101岁高龄的老人。他们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并曾受邀参加北京的阅兵仪式。“国家的发展比以前好几百倍,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被人欺负。”
传承香港抗战史,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2022年9月3日,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举行揭幕仪式。这是香港首个抗战纪念馆,所设展览介绍了港九大队的抗战历史,以及“香港抗日一家人”罗氏家族的感人事迹。
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口号的感召之下,香港许多家庭举家参加抗日队伍。被称为‘香港抗日一家人’罗家是其中的代表,全家有11人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作为纪念馆的推动者之一,刘蜀永介绍说,“罗家大屋是罗氏家族的祖屋,见证了香港的抗战历程。日占时期,它是港九独立大队的活动基地及交通站,大屋附近一带是港九独立大队沙头角中队和海上中队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抗日活动中举足轻重。
如今,罗家后人以每年1港元的象征性租金将罗家大屋永久借给纪念馆使用。这座建筑也成为香港第一间集中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历史贡献的纪念馆,也是香港首个长期展示港九独立大队历史的国民教育基地。
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刘蜀永有一本厚重的日记本,每一页都记录着纪念馆从无到有的历程:“2017年10月28日,下午前往石涌凹罗家老屋,参与了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的首次筹备会议。”“2019年1月29日,重新拟定了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的展览提纲。”“2021年11月26日,完成了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展览方案的最终修改。”……
原本因岁月侵蚀、日晒雨淋以及虫蛀而岌岌可危的旧屋,在经过精心修缮后,终获新生。这座历经沧桑的大屋,不仅在物理结构上得到了稳固和恢复,更在精神层面上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展览讲述的故事提供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历史背景。
近年来,香港特区致力于还原再现香港抗战史,全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市民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2024年9月3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场馆,其前身是香港海防博物馆,活化自1887年建成的鲤鱼门炮台之上。这里位于港岛东北角,自古以来就是守护国家南大门的关键水道和战略要地。
改设后的博物馆增设大量抗日战争相关内容,全方位展示抗战历史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敌后活动。不仅是对抗战英雄们的一次深情缅怀,也是对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的一次郑重回望。
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该馆将成为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让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市民认识体会艰苦的抗战岁月和抗日英烈的贡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当日的揭幕典礼上说。
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老战士潘江伟和罗竞辉面对我们的镜头也许下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千千万万的战士牺牲都是为了保卫国家。今天生活那么好,都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希望年轻人牢记历史,并将抗战先烈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兴旺发达。”
【出品人】 黄灿
【总策划】 赵杨
【总导演】谢苗枫
【监制】 王勇幸 夏桂昌 陈晨
【导演】 陈晨 苏颂婷
【执行导演】 郑一见
【制片人】 蓝宁飞
【采写】GDToday记者 陈晨
【摄影】 姚佳烁 杨钖圻 许晓鑫
邓鸿华 苏城峰 区英智
林任达 薛佳宇
【剪接】 蔡键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