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话剧再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广东佛山三水女性海外奋斗的历史,讲述了她们以头戴红头巾为标志,成为南洋建筑工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的故事。
重温历史,再现华人女性群体劳工故事
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是国内首部聚焦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的舞台作品。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广东人为生计远赴南洋寻找工作机会。在这些人群中,有一群来自三水地区的女性,她们以头戴红头巾为标志,成为了南洋建筑工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故事开始,一位年轻的三水女子,因为家庭贫困和生活所迫,决定跟随其他人一起离开家乡,远赴南洋谋生。她们带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到达南洋后,她们在建筑工地上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她们头戴红头巾,不畏艰辛,展现了三水女性的坚韧和毅力。她们在异国他乡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在异乡的生活中,她们克服文化差异,在海外积累了财富和经验,但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国。她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不断追求女性的自我价值和解放。
三水女儿的故事不仅在中国流传,也获得了新加坡的认可,在新加坡的牛车水地区,有一座名为“红头巾”的雕像,它便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新加坡建设史上作出巨大贡献的华人女性移民而建立的。
130分钟的演出期间,现场叫好声和掌声不时响起,谢幕时的掌声更是经久不息。
作为“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剧目之一,《三水女儿·红头巾》由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曼君执导,国家一级导演莫非担任编剧,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领衔主演。
该剧是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粤剧院近年创排的重点剧目。
出圈出海,“南国红豆”载乡音乡情
粤剧有着“南国红豆”美誉,是岭南文化艺术的瑰宝。粤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岭南文化符号,也是粤港澳三地的共同记忆。在海外,粤剧既是华侨华人难忘的乡音乡情,也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今年 7 月,以《三水女儿·红头巾》为代表的粤剧出海,在新加坡展演时,获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连连点赞“Good job!”。
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的马来西亚华侨曾慧龄在现场观看了表演,她说:“粤剧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这次的观赏,我不仅体会到粤剧在音乐、服装和表演上的美感,更看到了它传递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内涵。粤剧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历史与情感的传承。”
粤剧搭台,逾百名学子共品岭南文化
该剧在京巡演期间,广州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开展“广为人知·州尔福始”——走进精品粤剧、讲好湾区故事的活动,邀请逾百名高校学子观看粤剧,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来自新加坡的吴瑞凡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他在现场观看了《三水女儿•红头巾》。他表示:“我的先辈如剧所演一样,乘船下南洋并留在新加坡。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增进了我对他们了解,也让我饮水思源,更加珍惜当下拥有一切。”
曾慧龄表示,下南洋的故事让她感受到华侨们的奋斗精神和对家乡、中国的深厚感情。这种精神不仅是过去的记忆,也激励着当下的人们,不论身处何地,都应该以坚韧、团结和奉献的态度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