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勉励他们学好中文、了解中国,为促进中阿友好贡献力量。2022年12月,习近平复信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鼓励沙特青年学好中文,为增进中沙、中阿(阿拉伯国家)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目前,阿联酋、沙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均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正式实施中文课程。阿联酋是首个“吃螃蟹”的国家,已有171所中小学校开设中文课程,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达到7.1万;沙特校园则于近日迎来175名中国教师,进入中文普及教育的实质阶段,同时首都利雅得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标识焕然一新,中文成为标识语言之一,引发该国媒体关注和民间热议。中文在阿联酋、沙特等中东国家何以不断升温?近日记者深度走访,一探究竟。今日起,南方日报、南方+、GD Today同步推出“直击中东中文热”系列融媒体报道,首篇聚焦学习中文的沙特年轻人,敬请垂注。
(↑↑点击查看我的沙特朋友圈,时长共3分42秒)
“龙”“信心”“家庭”……
在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的苏尔坦亲王大学内,当地学生塞曼(中文名“阿满”)、加迪尔(中文名“葛漫”)、艾哈迈德(中文名“马森”)和阿卜杜拉赫(中文名“韩从天”)在白板上写下了他们最喜欢的汉字。
沙特学生阿满在白板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汉字。
不约而同,他们都写了“心”字。这群学习中文平均时长1年的当地学生,是沙特学习中文的新生代,他们有着一颗了解中国的心。
2019年,沙特宣布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从中小学到高等院校,各类中文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如今,随着中沙关系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到沙特工作、旅游,沙特也掀起了中文热。
“今年4月,我到了深圳。那里的活力深深吸引了我。明年我一定要到深圳留学!”阿满说。
韩从天、马森、阿满(从左到右)正在与记者交流学习中文的故事。
中文初学者:
在深圳参加文化交流,他们与中国结缘
4月的深圳,天气虽有些闷热,但也阻挡不住沙特学子探索的脚步。
阿满、葛漫、马森和韩从天一同参加了由苏尔坦亲王大学孔子学院组织的2024年“汉语桥”沙特(海合会国家)青年学生春令营,来到深圳大学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参加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展览,亲手绘制自己的中式团扇;到腾讯等当地企业参观;品尝地道的广东美食……作为团队的摄影师,韩从天翻出许多当时的照片,深圳的快乐时光历历在目。
韩从天(左)在深圳参加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展览。韩从天 摄
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马森特意到了“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参观。“这里有太多好的电子产品了,性价比也很高。可惜我没有带够钱,不然我一定会买很多东西!”华强北琳琅满目的高科技产品,给马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春令营,共有21名学生和2名老师参与。尽管由苏尔坦亲王大学和深圳大学共建的苏尔坦亲王大学孔子学院才成立一年多,但已有许多学生报名参加学院的中文课程。
苏尔坦亲王大学。
阿满攻读金融专业,同时还在学习市场营销的第二学位。谈起为什么学习中文,他十分坚定:“我认为中文是未来的语言。沙特与中国关系友好,双方在贸易、投资等各个方面的往来越来越密切。学好中文,将来从事与中国相关的职业时,一定会更有优势。”
近年来,沙特不断推动“2030愿景”实现,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转型,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之和谐互利。2022年12月,中沙两国元首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多领域的合作文件。
中沙两国合作项目日益增多,成为许多当地人主动选择学习中文的推动力。
沙特首都利雅得城景。
阿满计划明年申请前往深圳大学当交换生,葛漫也有同样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们都在准备汉语水平考试(下称“HSK”)。葛漫已经考过了HSK二级,正在“备战”HSK三级。而他们到深圳大学交换并参加中文授课课程,需要通过HSK四级。
葛漫是大四学生,明年将迎来毕业。“按照目前进度,我可能不一定能赶上交换项目的申请。但如果能通过HSK四级考试,我依然能申请许多中国大学的研究生。”葛漫充满自信地说,“我一定会完成考试的。”
葛漫的朋友圈截图。受访者供图
学成归来的中文人才:
“种草”中国,推动14名朋友来留学
如果说苏尔坦亲王大学的学生是沙特学习中文的新生代代表,那么艾哈迈德(中文名“王波”)和约瑟夫(中文名“小黑”)便是早已“出师”的沙特中文人才。
“这个叫Kabsa,是沙特的传统食物,用本地的香米配上羊肉和阿拉伯香料,在海湾国家都很盛行……”来到德拉伊耶古城一家沙特餐馆,王波和小黑用流利的中文向记者介绍当地美食,甚至还能说两句河南方言。
王波(左)和小黑(右)向记者介绍沙特美食。
2006年,王波通过沙特公派留学,来到郑州大学学习。初到中国,王波没有任何中文基础,他通过不断阅读中文书籍,到大街小巷与人交谈,将自己的中文水平一步步提升到流利程度。
由于拥有较高的中文水平,以及熟悉中国文化,王波回到沙特后,成为了沙特研究与知识交流中心的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研究。
对于沙特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王波认为正当其时。“从古时候的丝绸之路开始,中沙两国便有往来。两国文明有相似之处,比如两国都有茶文化、民众都十分重视家庭、对人热情好客。”王波认为,中华文化在沙特容易引起共鸣,中文教育也有一定发展基础。
王波与小黑相识于中国,彼时,小黑在江南大学读书。“决定去中国留学时,我对中国只知道首都北京。但生活下来以后,深深爱上了中国。”小黑说。
小黑的朋友圈截图。受访者提供
从对中国一无所知的“老外”,到“中文代言人”,小黑只用了短短几年。在他的“种草”下,哥哥也来到中国留学,妹妹则在吉达大学学了三年中文。在中国待了9年,小黑身边已有14名朋友在他的影响下来中留学。
如今,小黑在从事对口中国的贸易工作,他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中文。“语言不仅仅是语言,还携带着文化内容。”小黑希望,中文教育能促使沙特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促进双方往来。
明日南方日报、南方+、GDToday将推出深度报道“直击中东中文热”之《我在沙特学中文》,敬请期待。
采写:南方+记者 彭奕菲 林旭娜 王瑾 辛腾旋
出镜:南方+记者 彭奕菲
拍摄/剪辑:南方+记者 苏韵桦(除署名外)
设计:莫迪 麦瑜瑜
总策划:黄灿
总统筹:徐林 陈志
统筹:孙朝阳 罗彦军 王海军
执行:林旭娜 王瑾 张由琼
出品:南方日报要闻编辑部 视觉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