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故事 | 造船师谈锦全:式微产业因为坚守终能“活”力四射

在澳门路环的荔枝碗村,有着一段关于造船业辉煌与变迁的历史。随着时代的演进,造船业已日渐式微,但仍有造船师默默坚守,用匠心传承着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谈锦全,便是这样一位在胜利船厂工作了数十年的造船师。他在接受GDToday记者专访时表示,造船业是澳门的传统工业之一,曾活力充沛地撑起濠江一片天,他会努力坚持把造船师这份工作继续做好,让后人看到这份独属于澳门的辉煌与浪漫。

黄金时期的造船业不仅支撑着澳门当年举足轻重的捕鱼业,更有与神香、火柴和爆竹齐名的“四大传统工业”之美誉,而荔枝碗村的造船业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荔枝碗,旧称荔枝湾,位于澳门路环西南部,当时,整个荔枝碗地区因造船业而繁荣,四十几间船厂林立,每年的造船产量高达200艘。谈锦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踏上了造船这条道路。回忆起往昔,谈锦全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怀念:“我记得造船业最兴旺的时候,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那时候,我们厂的订单源源不断,工人们每天都忙得热火朝天。”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澳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全球化的冲击,造船业开始式微。许多船厂纷纷倒闭,工人转行,荔枝碗的造船业也未能幸免。然而,谈锦全却选择了坚守。他深知,造船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造船文化。

在胜利船厂,谈锦全和他的同事用传统的手工技艺,打造了一艘艘精美的小船。他们使用竹丝、桐油灰等原材料,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小船打造得既美观又实用。谈锦全说:“我们造船,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传承这份文化。每一艘小船,都承载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

为了将造船文化传承下去,谈锦全和他的同事开设了造船模型班,向来访的游客和学生讲述造船的历史和文化。他们通过制作船桨、船模等手工制品,让更多的人亲身感受造船的魅力。此外,他们还利用现有的场地,设立了一个小小的造船展馆,展示着各种造船工具和模型,以及造船业的发展历程。

谈锦全表示,尽管造船业已经不如往昔繁荣,但他仍然对这份职业充满热爱。他希望能够得到澳门特区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和支持,让造船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他说:“造船业的发展离不开澳门特区政府的关注与支持,无论是造船技术还是成品,都能成为澳门的文化名片,同时也能让我们的造船文化能够更好地宣扬出去。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共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位于澳门路环西南部的荔枝碗船厂片区,成为了澳门保存较为完整的造船工业遗址,烙刻着这座小城历经岁月洗礼留下的印记。为了让本地工业遗存重获新生,澳门特区政府自2021年起启动“荔枝碗船厂分阶段活化修复计划”。2023年6月,经改造活化后焕然一新的荔枝碗船厂片区正式对外开放。片区设有专题展览、特色市集、工作坊等,每月接待市民及游客近万人,凸显了澳门渔村文化与传统制船手工业有机结合的文旅特色,深受市民游客欢迎。

时至今日,小渔船换成大型观光船,船厂也变成摄影发烧友的拍照胜地,对于荔枝碗船厂的活化利用,谈锦全非常支持。他认为,这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造船文化,还能够为澳门的文化旅游事业增添新的亮点。他期待着在活化后的荔枝碗船厂,能够继续讲述造船的故事,传承造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