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出台12条措施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立足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广东正瞄准人工智能、机器人两大领域加快布局。3月10日,广东省政府官网发布《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措施》)。其中提出,对研发工业领域大模型和应用解决案例给予支持,每年择优支持不超过10个标杆案例,每个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
推动广深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
为着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措施》共提出12条举措。记者梳理发现,《措施》的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关键领域增加了财政支持方向,并在原有的产业政策支持措施上再“加码”。
《措施》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列为首要任务,提出创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财政按规定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同时,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组织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旗舰项目、重大专项,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部署一批攻关任务。
为培育优质企业,《措施》提出,支持企业整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创新链资源,推动集聚发展,整体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构建以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骨干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其中,对该领域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落实省级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强化省市联动,鼓励地市给予奖励,省财政进一步按照地市奖励资金1∶1予以激励,调动地市积极性,对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奖励总额度最高300万元,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励总额度最高200万元。
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广东还将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对研发工业领域大模型和应用解决案例给予支持,每年择优支持不超过10个标杆案例,每个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推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
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
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全球开源生态系统已形成高度成熟和规范化的技术协作框架,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在此背景下,广东正系统性推进开源创新生态建设。
《措施》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开源创新生态。比如,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通过技术协作,联合共建面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开源社区、开源生态中心和相关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交流共享、生态推广培育、算力调度、开放性行业大数据训练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大模型评测开放服务、测试验证等服务。
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求和重点任务,广东还将支持企业引进培育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支持高校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开展高水平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自主培育力度,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人才大军。
广东还将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安全性相关的检测认证平台建设,提供安全风险、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评估认证服务;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立法工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昌道励 许宁宁)
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将在深举行

“过去几年,无人机产业正作为低空经济的领军者,以1块钱的生产力拉动10-15块钱的经济效益。每天,有超过500万架中国制造的无人机在全球空域翱翔;这是产业的荣光……”
近日,主题为“步入低空经济新时代”的“2025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暨2025国际低空经济与无人系统博览会和第十届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宣布”将于5月23-25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
本届大会展览面积超50000平方米,其中在深圳南山、盐田等区还设置了30000平方米的户外展示/演示区,将汇聚国内外500+家无人机企业参展,专业观众预计超过80000人,超100个国家和地区的组团将前来参观采购。
展会同期,将有5000多架(台)无人直升机、eVTOL、无人固定翼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飞艇(船)、热气球、无人伞翼机、扑翼式微型无人机、水路两用无人机、无人车、智慧机器人、水下潜行器以及上下游配套产业产品悉数精彩亮相,还将举办2025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无人机竞速锦标赛、首届中国AOPA国际无人机邀请赛等精彩赛事。
同时,为了鼓励创新,组委会还设立了“2025第九届全球无人机(系统)贡献奖”、“2025 UASE无人机展·金鹰奖”、“2025低空经济产业50强”以及“2025低空经济产业优秀示范项目”等评选活动。(“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杜艳)
“潮汕生腌”香飘海内外
被誉为“潮汕毒药”的潮汕地区传统美食——潮汕生腌海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海内外食客的青睐。
“我要一份生腌虾姑(皮皮虾)。”“老板,两份生腌虾和一份生腌三目蛴。”“来一份生腌膏蟹。”……3月23日,汕头共和路“凉蔡潮汕生腌店”店主蔡诗敏忙得不可开交。类似对话每日都在潮汕街头巷尾的生腌店上演。

3月22日,广东省汕头市,用皮皮虾和虾搭配制作的潮汕生腌。林大森 摄
资料显示,潮汕生腌海鲜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潮州府志》已记录潮汕当地人以海产为主食,特别推崇生蚝、生虾等美味。潮汕地处广东东部海滨,以前潮汕人靠出海捕鱼为生,纵然捕捞到珍稀渔产,囿于现实条件,只能用粗盐腌制,以最大程度保留食物“新鲜”。这一海上漂泊历练出的“海鲜制作手艺”传承至今。
潮汕生腌之所以称“毒药”,是因其独特风味和口感让人吃后很上头,犹如中毒一般。
经营生腌店已有八年的蔡诗敏介绍说,潮汕生腌的主要原料是特定的海产品,如螃蟹、花螺、皮皮虾、血蛤、龙虾和特制的酱料。生腌酱料大部分店家都使用蒜末、姜末、辣椒、芫荽、金不换、鱼露、酱油、芝麻油、盐、白糖、辣椒油、陈醋等十几种材料制作。用料配比的不同,各个店的潮汕生腌味道也略有不同。他们店除了坚持传统做法,还尝试在原料中添加柠檬片,不仅清新提味,还解腻。
“生腌除了酱料的调配,海鲜在酱料中浸泡时间点把握也很关键。”蔡诗敏说,酱料的味道既要渗入海鲜中,又不能太浓。稍不注意,浸泡时间过长,海鲜会越来越咸,还会失去生腌特有的冰淇淋口感。

3月22日,广东省汕头市,潮汕生腌膏蟹。林大森 摄
如今潮汕生腌不仅融入当地饮食习惯中,这两年还火爆全网,蔡诗敏告诉记者,不少食客专程从2000多公里外赶到他店里尝地道的生腌。
“潮汕生腌”也随着潮汕人的足迹传播到各地。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味一故事》栏目曾报道,在香港深水埗的一家潮州菜馆,以做美味的潮州生腌虾出名,虾肉Q弹入味,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前往。
移居美国20多年的潮籍乡亲陈朱莉女士告诉记者,在洛杉矶她偶尔想念家乡的味道,就去当地几家潮汕菜馆品尝生腌美食。最近她通过视频学习了这项传统技艺,还尝试选用当地的珊瑚虾来制作生腌。
潮州菜烹饪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的潮汕生腌早已不仅是一种美食,更作为潮汕特有的文化符号香飘八方。(中新社 李怡青)
广东丰阳牛肉干:古法熏烤传千年 香飘海内外
烟熏火燎肉飘香,炭炙醇鲜齿间流……用古法烤制而成的丰阳牛肉干,撕开时可见清晰肌理纹路,入口时则迸发木香与肉香交织的独特滋味,薪火相传已有千余年。

2024年6月,游客购买牛肉干。 (丰阳镇人民政府 供图)
丰阳牛肉干是广东清远连州市的地道小吃。相传南唐时,“征南大元帅”吴敬元率部行军至丰阳,因粮草短缺,于是命人以炭火熏烤牛肉,开创了牛肉“半干熏烤”的制法。南唐亡后,吴敬元归隐丰阳,在凤山上用杂木烤制牛肉而成牛肉干。由此,丰阳牛肉干成为千年传承的古老美食。
走进丰阳镇,现烤现卖牛肉干的店铺林立。在熏烤作坊里,丰阳人将牛肉切块盘旋于炉灶内,隔着铁丝网以炭火熏烤,让柴火气息渐渐渗入肌理,肉香四溢。驻足观看的香港陈老伯说:“这味道使我想起炭火煨肉的童年,勾起难以忘怀的记忆。”
“我们选用2岁至3岁黄牛,主要取脊梁与肘子肉,然后细细敲打,令其纤维更富有弹性。”丰阳牛肉干制作传承人吴宇滔介绍,正宗的丰阳牛肉干烤制,秘诀是杂木燃火慢熏,火焰盘旋摇摆,使牛肉在半干状态下保持细腻肉质和黄而不焦的色泽,留有肉香原汁,让人吃过“返寻味”。
吴宇滔说:“我家的档口(店铺)每天凌晨3点左右开始宰牛,日产100多公斤牛肉干,一半在店铺销售,一半通过快递销往外地客户。”
丰阳镇地处粤北山区,其温润气候与纯净水质的地理环境,滋养出肉质细腻的黄牛。据丰阳镇负责人陈颖航介绍,目前,全镇每年宰牛量超4000头,丰阳牛肉干年产值超1亿元人民币,“牛肉干档主每天清晨烤肉,11点前已基本卖光,供不应求。”
丰阳牛肉干口感香滑,食法多样。既可原汁原味的干蒸,也可拌酸笋、豆豉等佐料炒制。50多岁的广州食客陈先生说,他每月都会订购丰阳牛肉干,最多的一次买了10多公斤。“丰阳牛肉干的风味独特,入口脆嫩,是舌尖上久久留香的地道美食。”
丰阳牛肉干登上《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中国》等栏目,知名度逐渐提升。“现在,每天都有不少海外华侨和港澳游客前来购买丰阳牛肉干,当作手信带回去给家人和朋友品尝。”吴宇滔说。
2024年7月,香港36名青年组成“香港青年游走网上农村考察团”,专程来到丰阳镇,现场观摩丰阳牛肉干的烤制过程,在柴火气息与肉香交织的体验中,通过直播带货将丰阳牛肉干推广香港、深圳等地,吸引了大批“粉丝”。
法国汉学家高大伟(David Gosset)在广东农村调研时,深入了解丰阳牛肉干的千年历史文化。他说:“我对丰阳牛肉干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也会多吃丰阳牛肉干。”
从南唐行军干粮到现代地方特产,丰阳牛肉干已走出连州,正走向海内外。陈颖航说:“丰阳镇拟建立丰阳牛肉干全产业链,计划总投资约5000万元人民币,建成后日产量将达15000公斤,全面推动丰阳镇乡村产业的壮大发展。”(中新社 张璐 索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