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伊斯兰文明的中庸理念与中华儒家中庸思想的互通互鉴

国际日报:印尼伊斯兰文明的中庸理念与中华儒家中庸思想的互通互鉴

作者:闻喜

印尼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宗教共存的国度,不同民族与信仰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共同推动社会的繁荣发展。作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尼的伊斯兰文明展现出独特的中庸特质,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宗教实践中,也深深融入社会生活。

有趣的是,这种中庸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二者在社会历史中各自发展,却又在精神内核上遥相呼应,为跨文明对话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014年-2015年期间,笔者曾是雅加达一家华文媒体派驻在中爪哇省与日惹特区的记者,有机会多次前往中爪哇大清真寺采访。

爪哇岛中部地区,集中体现了印尼多元文化、多宗教的特性,中爪哇大清真寺也是东南亚最大的清真寺,是当地宗教活动与交流的中心。伊斯兰教士联合会(NU)作为印尼最大的穆斯林组织,长期以来倡导Adil(公平)、Seimbang(平衡)、Moderat(中庸)三大理念。

时任中爪哇大清真寺院长的阿里·穆菲兹(Ali Mufiz)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强调,中庸并非消极的妥协,而是积极的平衡与调和,旨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印尼的语境中,中庸体现为对不同信仰、文化和价值观的包容。例如,在日惹特区,穆斯林与基督徒、佛教徒、印度教徒以及孔教徒共同生活,彼此尊重各自的宗教节日和习俗。这种包容性并非偶然,而是NU等组织长期倡导的“温和伊斯兰”(Islam Wasathiyah)的成果。

广泛影响到印尼社会的中庸理念,反对极端主义,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分歧,这与印尼建国五原则(Pancasila)中的“信仰神道、人道主义、民族团结、民主和社会公正”相契合。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最早由2000多年前的孔子提出,后经孟子等儒家学者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强调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既反对过度,也反对不及。 

在中国历史上,中庸思想深刻影响了社会伦理、政治治理乃至经济政策。例如,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旨在通过礼仪规范调和人际关系,而“仁政”思想则主张统治者应以适度的方式施政,避免苛政或放纵。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即通过平衡与调和实现“天下大同”。

尽管印尼伊斯兰的中庸理念与中华儒家的中庸之道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二者在核心内涵上高度相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追求平衡与和谐:印尼伊斯兰文明中的中庸,意味着在信仰与世俗、传统与现代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儒家倡导的“致中和”是追求一种生命境界,汉朝儒学家董仲舒阐述为“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也是强调在社会与个人生活中寻求均衡。

反对极端,倡导包容:印尼的中庸理念反对宗教极端主义,而儒家的“过犹不及”同样批判偏激行为。二者都认为,极端化会破坏社会凝聚力,而适度的态度才能维系长久和平,实现社会和谐。

注重实践与实用:中庸思想在印尼和中国都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指南。例如,印尼穆斯林在斋月期间不仅恪守宗教义务,也注重与非穆斯林邻居分享开斋美食;而儒家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强调将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行动。 

在当今世界,极端主义、排外情绪和社会分裂等问题日益严峻,印尼与中国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庸思想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宝贵借鉴。 

印尼的多元共存模式证明,中庸思想能够有效化解宗教冲突。中国的“和而不同”传统,同样为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启示。

中庸思想反对激进的经济政策,主张稳健发展。印尼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稳中求进”策略异曲同工。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接的背景下,两种中庸思想的互通互鉴,可以为跨文化合作提供伦理基础,促进文明间的相互理解。

印尼伊斯兰文明的中庸理念与中华儒家的中庸思想,虽然植根于不同的土壤,却在精神上殊途同归。二者共同强调的平衡、包容与和谐,不仅是印尼与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应对冲突与分裂的智慧。

在全球化时代,两种文明的互通互鉴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和平、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载于国际日报2025年4月10日

旧作发表于2014年8月国际日报

2014年8月29日,三宝垄知名企业家林鸿引荐采访Ali Mufiz院长

来源:南洋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