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拟推出第三轮税务特赦(Tax Amnesty)计划,引发各界关注。
对此,印尼税务与财政研究机构 DDTC 的研究总监巴沃诺·克里斯蒂亚吉(Bawono Kristiaji)指出,在推动该政策之前,政府与国会(DPR)需明确其合理性,并慎重考量六项重要因素。
1. 收入效益趋于递减
巴沃诺表示,税务特赦可在短期内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但若频繁实施,效果将递减。2016年,印尼首次实施税务特赦计划,成功带来135万亿盾的税收;然而在2022年自愿披露计划(PPS)中,仅获得61万亿盾。他认为,与其依赖“特赦型”收入来源,不如聚焦持续性的税收改革。
2. 税基扩张不靠特赦
尽管税务特赦被视为扩大纳税人基础的一种方式,但实际数据显示,即使在没有特赦计划的情况下,我国的税基仍实现了两位数增长。2023至2024年间,登记纳税人从7400万增加至8670万(增长17%),背后得益于国家身份号(NIK)与纳税人号(NPWP)的整合、福利实物课税规定、数据交换协议(AEOI)等政策。
3. 可能削弱纳税人自愿合规性
反复实施税务特赦,可能误导纳税人认为政府执法软弱,从而削弱他们的自觉纳税意愿。“这不是赦免,而是无力”,巴沃诺警告。他强调,真正的税收合规应依赖于严格执行法规,而非频繁给予豁免。
4. 非决定性因素推动资本回流
政府也许希望借由税务特赦吸引海外资产回流,但巴沃诺认为,影响资本回流的关键在于国家税制是否有吸引力。若印尼能从全球征税制(worldwide)转向属地征税制(territorial),将更有效促进资金回归,而非依赖特赦。
5. 可作为税收公平的工具
在当前贫富差距悬殊背景下,税务特赦也可作为一种“团结税”(solidarity tax)机制,敦促高净值人群主动申报并缴税,从而实现更公平的税负分配。“这是一种社会财富再分配方式,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正义回应”,巴沃诺说。
6. 引入税务新时代的起点
巴沃诺指出,第三轮税务特赦也可以被设计为开启税务改革新时代的“过渡工具”。例如,若政府准备启用核心税务系统(core tax system)、设立新的税务机关或推动重大体制改革,则可通过税务特赦作为政策启动前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