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尼“两国双园”,从“一只椰子”的“千里行”说起……

人民网记者 林盈

怎样把一颗椰子“剥干用净”?

椰水做饮料,椰肉榨油、提炼化妆品,椰壳制作椰雕工艺品、制成活性炭,椰壳纤维做成家具垫体材料……在福建福州,漂洋过海的印尼椰子“浑身是宝”。

日前,随着MF856航班平稳泊入机位,全国首票进口印尼鲜食椰子顺利运抵福州空港。福州谋划已久的中印尼“两国双园”椰子产业集群也补上了一块关键的“拼图”。

全国首票进口印尼鲜食椰子运抵福州空港,顺利通关。福州海关供图

这个位于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的椰子产业园在规划之初就“雄心勃勃”,布局了椰子储存,打壳、削皮、取水,冷冻椰浆榨汁、巴杀生产、灌装冷藏,椰蓉椰油生产等加工环节,更有椰壳活性炭生产,PET无菌线生产,原辅料库和PET注杯注盖生产等精深加工“一条龙”模块。“零废弃”模式,使单颗椰子价值成倍提升,催生出食品、化工、轻工、农林等多领域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

跨越数千里的“牵手”,不止于一只椰子。从“一个点”到“一条链”,中印尼“两国双园”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种业、果蔬加工流通、跨国贸易、农业科研与环保等领域开展合作,打造热带农业跨国合作产业链。

“牵手”的甚至不只是农业。依托印尼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国内先进的捕捞加工等技术,打造海洋渔业跨国合作产业链;发挥印尼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庞大市场优势,结合福建省轻工纺织技术和装备产能,构建轻工纺织跨国合作产业链;依托印尼丰富的矿业资源和中国先进的矿业技术和装备,构建绿色矿业跨国合作产业链……

这种通过双方产业园定向合作、联动发展的方式,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在中印尼“两国双园”中日渐成熟。

福州的“思路打开”,以“无中生有”的智慧在区域合作中如鱼得水。目前,中印尼“两国双园”已形成73个双边合作项目,总投资930多亿元。今年1-2月,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福州海关出口企业自主开具RCEP原产地声明货值7.2亿元,居全国首位。

互补的是优势,开放的是视野。中印尼“两国双园”的“苗”早在30多年前就已在福州种下,经过精心培育,如今已是枝繁叶茂。

1991年,在侨领林绍良与福州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50平方公里元洪投资区应运而生。2019年,福建省提出建设中印尼“两国双园”的设想,为进一步发挥福建与印尼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互补性,融入新发展格局。2023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福州元洪投资区设立中印尼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标志着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进入全面、实质性贯彻落实阶段。

从无到有,从构想到现实,从小规模试水到接二连三的“双向奔赴”,产业体量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变长,这背后是提前布局的深谋远虑,和互惠双赢带来的良性循环。

福州的“蓝色传说”诞生于高瞻远瞩,成就于脚踏实地。向海而兴,携手共赢,开放的福州还在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