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达讯】 在2025年印尼海事周期间,中印尼两国造船业代表达成多项合作共识。作为东南亚最具增长潜力的船舶制造市场,印尼正依托342家活跃船厂和年产能超百万载重吨的产业基础,加速向”全球造船中心”目标迈进。而中国企业在绿色船舶技术和供应链整合方面的优势,为双方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
印尼造船业:雄心与挑战并存
印尼海洋事务与投资统筹部最新数据显示,该国造船业已创造4.6万个就业岗位,国有船厂PT PAL更成功向菲律宾出口船坞登陆舰,标志着其军用船舶建造能力获得国际认可。目前,印尼商船、渔船等民用船舶的本地化率已突破40%,127家获得国际船级社认证的配套企业支撑着产业体系。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太平洋岛国和非洲市场的核心船舶供应国,”印尼造船工业协会主席在海事周期间表示。但与会专家也指出,发动机、导航设备等核心部件仍需从中国、韩国等多国进口,导致建造成本增加15%-20%,成为制约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中国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在此背景下,中印尼合作呈现三大亮点:
-
绿色船舶引领转型
中国船舶集团展示的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模型引发关注。这类符合IMO 2025排放新规的船型,正是印尼船东近年在中国下单的主力产品。印尼海事研究院专家指出:”中国在减排技术上的突破,能帮助我们更快适应全球脱碳趋势。” -
数字化生产降本增效
沪东中华造船提出的智能船厂解决方案,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设计周期缩短30%。印尼第二大船厂PT Dok已与中方签署数字化改造备忘录,首批试点项目预计提升产能20%。 -
供应链协同破局瓶颈
中印尼企业正探索建立区域认证体系,推动亚洲船舶零部件标准统一。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提议:”在爪哇岛设立联合保税仓库,可使关键部件供应周期从60天压缩至20天。”
未来合作聚焦高附加值领域
双方已明确将合作范围从传统商船拓展至:
-
17.4万方大型LNG运输船
-
8.5万方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
-
智能养殖工船等新兴船型
印尼投资部长特别提及:”中国在液化气运输船领域的建造经验,与我们打造’海上能源走廊’的战略高度契合。”据悉,PT PAL已与江南造船厂启动技术人员交换计划,首批30名印尼工程师将于下月赴华培训。
构建区域造船业命运共同体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技术转移+市场共享”的模式具有示范意义:
-
中国可借助印尼地缘优势拓展东盟市场
-
印尼能快速提升高附加值船舶建造能力
-
双方联合开发的环保船型有望制定区域标准
“就像我们共同种植的珊瑚需要共生才能繁荣,造船业的未来也在于协同创新。”印尼海洋与渔业部长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中印尼船舶工业合作的前景。随着更多实质性项目的落地,这场跨越海洋的产业协作正在改写东南亚造船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