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的政治手腕强硬。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在回忆录形容马哈迪是“凶猛顽强的斗士”。 (取自马哈迪脸书)
就在7月10日迎来百岁生日前一个月,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联合在野马来政党成立“马来人大保护伞”,想要利用所剩无几的影响力,在政坛散尽最后的余晖。
不过,马来西亚舆论和时评人认为,“大保护伞”倡议根植于狭隘的民族政治,与全民团结的思想背道而驰,呼吁这位百岁老人停止偏执和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正是当年马哈迪赖以出位和上台执政的招牌。他出任首相后淡化种族色彩,卸任后又不断以种族作为自己的号召力。然而,马来西亚选民在2022年全国大选明确对马哈迪说“不”。
马哈迪在那年的大选输到连按柜金也保不住,在许多人看来,是对他的政治生涯的盖棺定论,但这位已晋期颐之年的政治老顽童仍不愿罢休。他依然经常曝光,除了继续挑起有争议话题,还不时可以看到他试驾最新款汽车的视频。马来西亚政治观察员认为,马哈迪如今的影响力不如以往,但战斗力不减,因此仍将继续是动见观瞻的话题人物。
马哈迪1925年7月10日出生在吉打亚罗士打,大学生涯在新加坡度过,从政前是一名医生。巫统1946年5月成立时,马哈迪入党成为创党党员,开始了他将近80年的政治生涯。他1981年7月出任马来西亚第四任首相,直到2003年10月交棒给时任副首相阿都拉,执政时间近22年。
建国总理李光耀曾评论
马哈迪为“凶猛顽强斗士”
虽然卸任,但退而不休。他继续在政坛兴风浪,从阿都拉下台到马来西亚历史上第一次政权转移,都发挥了作用。2018年大选后,国阵丢失政权,马哈迪以希望联盟共主的身份回锅当首相,继续谱写他的政治遗产。
马哈迪政治手腕强硬。新加坡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在《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中,就形容马哈迪是“凶猛顽强的斗士”。
马来西亚政治学者潘永强告诉《联合早报》,马哈迪长期执政期间,在政治上尝试在多族群社会维持一股中间力量,来对冲与调和各种族群矛盾。“过去巫统以国阵模式采取一种‘马马虎虎的折衷方案’来处理国族认同,基本上维持社会稳定。”
不过潘永强指出,马哈迪任内因为权力斗争而强化了威权治理,提升了个人威权,但也因此破坏了司法、媒体与国会独立等制度。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客座资深研究员杨淑雯受访时指出,马哈迪经常利用《煽动法令》《印刷及出版法令》和《大专法令》来扼杀言论自由、大学学术自由和媒体自由,以致政治自由等更广泛的权利都受到影响,反对派在他首相任内无法平等地获取资源。
马哈迪对司法系统的干预,尤其是1988年革除最高法院(即目前的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沙烈阿巴斯而引发的宪政危机,被认为导致马来西亚司法独立显著下降。马哈迪打击副手安华,也被认为是对司法独立的打击。
潘永强认为,马哈迪因为个人的企图心和权力欲,没法处理好接班问题,甚至因接班危机而引发冲突。
“他在2018年第二次出任首相时,声望达到高峰,但他没有处理好民主转型的过渡安排,结果失去了历史上难得的评价和地位。”
人民公正党实权领袖安华(左)挑战《国家安全理事会法令》的案件2016年9月5日审讯时,马哈迪突然出现在法庭并鼓励安华,两人随即握手言欢。马来西亚媒体称,这是两人和解的“世纪之握”。(档案照片)
马哈迪被誉为马来西亚现代化之父,因为他上任之初就推行工业化,让国家从农业经济踏上工业化之路。从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之前,马来西亚经济取得年均约8%的高速增长。
他当时也积极推动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南北大道、吉隆坡国际机场、巴生西港、槟威大桥、国家石油公司双峰塔、行政首都布城、资讯科技中心赛城和多媒体超级走廊等。这是发展工业乃至第三产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马哈迪当政时推动大项目建设,其中包括吉隆坡地标之一的双峰塔。(档案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