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剧烈调整,制造业正处于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东南亚,尤其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依靠区位优势、产业升级和人口红利,成为中国制造业“出海”布局的重要目标地。在此背景下,由领英中国、China ESG Alliance、中国印尼商会及中国马来西亚商会联合主办的“寰球智造:中国制造业出海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战略峰会”在上海顺利举行。峰会通过跨界协作,为中企出海提供合规、人才、技术标准、品牌建设等全方位解决方案,助力打造中国—马来西亚—印尼三国合作新生态。
东南亚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制造正逢其时
东南亚经济蓬勃发展,是全球增长的新引擎。拥有近7亿人口的东盟,成为中国企业新的“出海热土”。以印尼为例,中国一直是其第三大海外投资体,仅2020-2024年,中国对印尼投资项目多达3.6万个,总额318亿元,且外资直接投资增长31%。
印度尼西亚驻沪总领事邯伯盼表示,印尼正通过产业“下游化”和“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加快产业的高附加值升级,努力吸引更多数字经济、新能源和制造业领域投资。马来西亚驻沪投资领事詹盛福同样看好中资企业优势,并指出马来西亚正通过“新兴工业地位”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制造业生态,凭借RCEP成员身份与优越区位,成为联通日韩、北美市场的天然供应链枢纽。
数据显示,马来西亚拥抱工业4.0带来的新一轮供应链重构机遇,不仅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完善,更在高附加值制造等领域引资旺盛。善用区域市场机遇,中国制造业既可深耕东盟内需,也可借“跳板”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人才战略: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出海”,不仅比拼产能与技术,更是全球人才布局的能力较量。领英中国区总经理王茜分析,出海企业能否突破成长瓶颈,优质人才是核心变量。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招聘正在分化:2025年前,亚太新加坡招聘量同比下降14.6%、澳洲降12.1%,但印度基本持平,欧洲整体降17.7%,北美降幅4.2%为两年来最低。这一复杂局势提示中国企业,必须更精准选定目标市场,灵活调配人力资源。
对于马来西亚和印尼市场,人才挑战尤为突出。一方面,马来西亚积极发展数字和ICT产业,2023年吸引制造业外资超120亿美元,但高技能人才流失严重。仅半导体领域就高达6万工程师缺口;而现有人才仅9万。另一方面,印尼“下游化”战略为制造企业打开产业链重构的窗口,但本地制造业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建厂周期长、早期投资大,且跨文化管理难度提升。
技能变革:人才战略的转型与升级
技术革新正加速重塑制造业。到2030年,由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渗透,大多数岗位所需技能将有70%变化,这对人才战略提出更高要求。中国企业“出海”不仅要招聘新技术人才,更要建立动态的员工技能提升体系,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数据还显示,人才本地化策略明显提高招聘效率和员工留存。比如雅加达光伏工程师三年内年薪涨幅超六成。领英数据显示,基于技能的招聘模式可将企业可用人才库扩容6.1倍,为企业性别多元与能力多元提供新通道。
人才管理的另一个“隐形门槛”,是文化融合与沟通。领英建议,企业需优先吸纳具备跨国或多语言能力的复合型技术及管理人才,通过双向培训推动团队融合。比如本地员工赴中国总部深造、外派中国员工接受当地文化适应培训等,形成紧密协作的多元团队。实践证明,良好的跨文化管理,不仅是员工稳定的保障,更直接促进业务拓展和品牌认同感提升。
战略建议:构建中国企业出海新生态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中国制造业企业主“出海”马来西亚和印尼既迎机遇也承挑战。总结峰会精华,企业应以“三位一体”战略稳步出海:
市场定位与政策响应“双轮驱动” :敏锐识别两国产业战略、区位与政策利好,因地制宜选择投资布局,为稳健出海夯实基础。
人才获取与培育“系统工程”:建立精准的人才定位、品牌信任和人脉圈层相结合的人才获取机制,强化本地化用工、技能培训与校企合作,打通人才成长全链条。
文化融合与弹性管理“协同并进”:通过本地与总部的双向人才互动、多语种多文化培训,加速中外团队融合,创造高效、开放的管理氛围。
新一轮全球制造业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生态系统的较量。以领英为代表的平台生态,能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人才洞察与多元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实现创新升级。展望未来,中国制造业要想在东南亚、乃至全球市场做大做强,只有深刻洞察趋势、精准布局机制、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