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南来华人非全是苦力 王琛发:部分是受雇矿工

五福书院为华裔子弟提供教育资源与机会,成为本地文化传承的重要据点。

“许多人误以为早期南来的华人多是‘卖猪仔’的苦力,其实并非如此。”

马来西亚学者王琛发教授指出,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青铜器时代,中国人便已掌握高超的采矿技术,并不断加以发展与精进,事实上最早抵达马来亚的华人当中,不乏具备专业技术的矿工,他们为本地锡矿产业的发展贡献良多,也为我国早期经济的奠基扮演了重要角色。

赠送纪念品仪式。左起:吴天龙、王琛发、周锡权、陆汉华。

他说,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华人矿工是受雇而来,他们具备一定的技艺和专业背景。抵达本地后,这些矿工多寄宿于各地会馆或宗祠,其中包括历史悠久的槟城五福堂广州府会馆。

为了让公众更深入认识这段常被忽略的历史,槟城五福堂广州府会馆与慈济人文学校联办一场名为“深化人文教育 · 走进历史殿堂”的讲座,并邀请王琛发担任主讲嘉宾。

五福堂历史档案 记录华人矿工资料

王教授指出,五福堂保存的历史档案中,记录了大量有关早期华人矿工在本地锡矿行业活动的珍贵资料。当年,五福堂不只是宗祠与会馆,更如同一个“职工之家”,为矿工提供住宿、生活上的援助和福利支持,体现出浓厚的乡情与团结精神。

他进一步介绍,五福堂已有逾200年历史,最初由来自广州府各地的乡亲设立,目的是维系乡谊与共同信仰。后来发展为“五福书院”,致力于为华裔子弟提供教育资源与机会,成为本地文化传承的重要据点。

讲座会座无虚席。

关于“五福”一词,王教授表示,它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幸福人生的五种祝愿:长寿、富足、安康、修德与善终,体现了早期华人重视文化与精神价值的传统信念。

周锡权:承载祖辈拓荒心血 会馆是历史镜子

槟城五福堂广州府会馆会长拿督周锡权也强调,至今仍有不少人误解会馆只是供人娱乐或休憩的场所,实则不然。

“会馆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承载着华人祖辈南来拓荒、投身建设的心血与智慧。这样的历史,应当为年轻一代所了解与铭记。这正是我们举办这场讲座的初衷。”

当天出席者尚有槟城五福堂广州府会馆总务陆汉华、慈济人文学校志工兼活动统筹吴天龙等等。

免责声明:本网旨在传播资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涉及阁下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网(guojirb666@gmail.com),我们将及时作删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