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裔返泉“寻根之旅”后——一场家族会议唤醒三代亲情

泉州网讯(融媒体记者 张博 黄怡 颜鹏 唐文魁 郭小凤 (受访者供图))今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迎来新生入学,一位特别的女孩也将走进校园——黄海玲,这位在香港城市大学完成本科学业的印尼华裔,即将以一场跨越三代人的寻根之旅,为自己的学术生涯揭开序章。

时间回溯至2025年的华人春节,印尼雅加达,一个普通华裔家庭的客厅中,节日气氛浓厚,却又不失庄重。在这个全球华人团圆的日子里,刚从泉州归来的黄海玲,向家族成员们分享了她的旅行见闻。此行不仅是一次旅行,更让她找到了父亲一脉久已失联的宗亲。这一消息如同“震撼弹”,激起了祖父母尘封的乡愁、父母辈的感慨以及年轻一代的好奇。由印尼第四代华裔黄海玲主持的“寻根报告会”,让故土亲情与共同的血脉记忆,在这个南洋客厅中炽热交融。

印尼华裔女孩黄海玲(第一排左五)的泉州之行收获满满

意外的“寻根之旅” 南安美林祠堂里“奶奶式”拥抱

2024年12月27日,泉州市侨联开展泉籍侨界青年(港区高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产学研交流活动,邀请多所港区高校泉籍华裔留学生代表来泉州。黄海玲因参加香港印尼研究学社,参与了此次活动。学社社长杨仁当时对他们说,“除了研学,还可以寻根”。

香港印尼研究学社成立于1999年,旨在通过学术讲座、研讨会、文化交流等活动,促进中国和印尼两国的民间交流。对于攻读国际关系专业、计划秋季入读北大同专业硕士的黄海玲而言,这场名为“迷失之旅”的活动让她满怀憧憬:“我想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我们为何会远赴印尼。”他们一行参观了华侨历史博物馆和泉州的历史古迹,但最令黄海玲震撼的,是这次“可能无果,却终获成功”的寻根之旅。她的曾祖父是第一代来印尼的华人,至今已是第四代。十年前,母亲曾成功找到家族来处,而父亲却一直未能如愿。

在泉州侨联、南安侨联、美林街道办事处、美林文化研究会等多方协助下,黄海玲凭借父母珍藏的一张墓碑照片,大致推断出了来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踏上了泉州南安美林的土地。通过翻阅40余本黄氏族谱,黄海玲发现她的曾祖父正是美林街道松脚自然村东头角落孙景支派的后裔。族谱显示,100多年前,她的祖先并非直接前往印尼,而是先去了中国台湾。

一个拥抱,让黄海玲(右)至今难忘。

虽然老屋已不复存在,但她看到了与母亲描述中极为相似的寺庙和祠堂。在宗族祠堂,一位负责管理的女士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温暖拥抱,黄海玲回忆道:“那感觉像极了奶奶拥抱我,欢迎我回家。”她用英文描述这种感觉:“Very special, can’t be compared with anyone.(非常特别,不能和任何人对比。)”那一刻,抽象的“根”变得具体可感,这次旅行成为她一次特别的经历。她仔细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建筑和风俗,感受血脉相连的温度,这驱散了她作为海外华裔常有的身份疏离感。这份震撼与感动,成为她回到印尼后召开家族会议的原始动力。

春节的“寻根报告会” 族谱、老照片与三代共鸣

带着泉州宗亲赠送的茶叶、老房子和寺庙前的照片以及珍贵的族谱信息,黄海玲回到了印尼的家。正值2025年春节家族聚会,她决定正式分享这次旅行。

黄海玲描述爷爷奶奶的反应:“他们感觉很幸福,不知道还能这样做。”当她展示照片,特别是家族成员看到故乡的寺庙和带回来的族谱时,尘封的家族往事首次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每个成员面前。

黄海玲虽生活在雅加达这样的大都市,与印尼文化深度交融,但仍保留着传统华人的生活习惯。父辈对“来处”的牵挂被女儿的发现重新点燃。对于更年轻的表弟妹来说,他们认知尚浅,但“特别”的印象已然留下。黄海玲的华侨朋友则反应强烈,他们为黄海玲的勇气所折服。这场由新生代华裔主动发起、用现代方式呈现的“寻根报告会”,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成为家族共同的情感体验和集体记忆的重构。

黄海玲总结道:“我虽然不会用中文说,但我会唱《爱拼才会赢》。这次回泉州,我又听到了这首歌;那天的家族聚会,我们又唱起了它。我觉得如果我再回中国,就像回去找亲人。As we shared the same blood.(我们拥有共同的血脉)”

寻根之后的身份认同 去北大的“桥梁”梦想

这场寻根之旅和随后的家族会议,深刻重塑了黄海玲的自我认知。她曾困惑于自己的华裔身份,文化和生活习惯都更倾向于印尼。南安美林的拥抱和家族会议上的共鸣,给了她清晰的答案:“我现在才懂,虽然我住在印尼,有印尼的身份,但我的来处是不能选的,我出生就是华人。我会回去找我以前从哪里来,这很特别,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即使有钱也换不回来的机缘。”

这份对“根”的确认,与她选择本科前往香港修读国际关系专业的初衷紧密相连。她渴望理解祖辈远渡重洋的心态与抉择,探寻历史脉络中的勇气与智慧。即将前往北大攻读国际关系硕士的黄海玲,对自己的“桥梁”角色有了更深切的使命感,她希望未来能促进中国与印尼,特别是与华侨社群的理解与合作。

黄海玲感慨地说,文化传承中,食物是特别的载体。她举例说,在泉州品尝到了一种与印尼美食Martabak(注:大多翻译成泉州名小吃满煎糕,但又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相似的小吃。“好吃的东西会让人想去探寻食物的来源和它们的根,这就是舌尖上的文化基因。”

一条跨越海洋的亲情线,从泉州南安的祠堂延伸至印尼的家族客厅,如今又将随着黄海玲求学的脚步,延伸至北京的未名湖畔。正如香港印尼研究学社社长杨仁所言:“希望这些连自己中文名字都没有的华裔后人,能在各种有趣的方法引导下,找回与中国的联系与亲情。”黄海玲称这次寻根之旅为“无价之旅”,它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血脉重连,更折射出新生代华人青年主动拥抱文化根脉、寻求身份认同的时代趋势。

“我们家至今仍保留着吃饭喝汤的华人饮食习惯,我的很多华人朋友不会说中文,但竟然都会唱《爱拼才会赢》。”华人新生代的故事,正翻开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