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填海建人工岛,新加坡为应对海平面上升,还将建三道多功能海岸防护墙

耗时四年的市区—东海岸海岸线研究已完成。新加坡将于2030年代,在樟宜和港湾一带的南部濒水区建设海岸防护设施,应对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包括在本岛、布拉尼岛和圣淘沙之间建造海岸防护墙。

这将是新加坡海岸首次建造防护墙(coastal barrier)。

公用事业局8月28日起在怡丰城举办展览,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问题,以及为南部濒水区和樟宜拟定的防护方案。

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8月30日为展览致辞时说:“有别与幅员辽阔的国家,我们无法退向内陆,因此守护海岸线对新加坡至关重要。这是一项复杂工程,预计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但让人鼓舞的是,新加坡具备超前规划的独特能力。”

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左一)参观公用事业局在怡丰城举办的展览时指出,海岸防护是一项跨世代的长期工程,需要持续投入。(邝启聪摄)

如何保护南部濒水区?

耗资约1800万元的市区—东海岸海岸线护岸研究项目,涵盖樟宜、南部濒水区和东海岸的海岸线,全长约60公里。研究分四个阶段,首个阶段2021年展开。

未来重点发展的南部濒水区(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的海岸线长30公里,占整个研究的一半,从巴西班让延伸至滨海东。

公用局有意在沿岸建造三道海岸防护墙(coastal barriers),其中两道衔接圣淘沙岛东部和布拉尼岛(Pulau Brani),以及本岛;一道衔接圣淘沙西部和本岛。

这将是新加坡海岸首次建造防护墙。除了防御海平面上升淹没近海地段,防护墙也充作衔接桥梁;具体位置有待研究确定,以综合考量技术可行性、成本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根据初步设计,海岸防护墙除了抵御海平面上升,也具备衔接岛屿等多项功能。构想图为连接圣淘沙东部和布拉尼岛的防护墙。(公用局构想图)

为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海岸防护墙设有闸门,在正常水位时处于开启的状态,让水可以流通混合,也不影响船舶航行。

在强降雨等因素导致水位高涨时,海岸防护墙才会关闭,以确保近海地段不会淹水。

不少国家都建有海岸防护墙,包括英国伦敦市中心的泰晤士河防洪闸(Thames Barrier)1982年投入运作,日常保持敞开以确保船舶通航,遇风暴潮时关闸拦截洪水。(取自Solico Engineering B.V.)

图为荷兰马仕朗防风暴大坝(Maeslantkering),这个海岸防护墙有两座210米长闸门,每座闸门由两根237米长的钢桁架支撑。关闸时,可保护全宽360米的鹿特丹新水道(Nieuwe Waterweg)。(取自ViscountCruises)

很多国家如英国、荷兰都设有海岸防护墙,除了调节沿海水位,也为人们提供休闲好去处。

南部濒水区部分沿岸也会落实其他护岸措施,例如在滨海南拟建海堤;加建滨海堤坝现有的护岸措施,弥合冠形铁闸(crest gate)和桥梁的间隙;在巴西班让拟建护岸措施。

吉宝湾的海堤(取自Mgcon)

是否考虑其他方案?

公用局也考虑过在整个南部濒水区沿岸落实护岸措施,并建设防潮闸和泵水站。虽然这个方案可以逐步加建护岸设施,提供更多灵活性,但会阻挡海景,也得拨更多土地来设多个防潮闸和一个泵站。

反之,单是建设海岸防护墙就可以保护布拉尼岛和圣淘沙岛,防护面积更大,还能把本岛、布拉尼岛和圣淘沙岛衔接起来;同时维持海滨体验,减少对商家、居民和海滨使用者的干扰。

未来可步行或骑脚踏车到布拉尼岛?

根据市区重建局2014年的发展总蓝图,南部濒水区将规划成建有住宅、商业、文化及娱乐设施的地段,也会扩大绿化空间和增设脚踏车道,发展绿色环保的城市家园。

2019年,时任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把南部濒水区建设为“滨海榜鹅”,在前吉宝俱乐部地段兴建约9000个住宅单位。

同年,圣淘沙发展局宣布圣淘沙—布拉尼总体规划(Sentosa-Brani Master Plan),勾勒圣淘沙岛和布拉尼岛的重新发展计划,利用独特的岛屿魅力及地理优势,兴建引人入胜的旅游和休闲景点。

公用局接下来展开护岸措施详细研究时,会确保海岸防护措施与圣淘沙和布拉尼的整体发展相辅相成。也充作桥梁的海岸防护墙落成后,公众未来或可从本岛步行或骑脚踏车到布拉尼岛休闲放松。

护岸措施会挡住樟宜海景吗?

公用局拟议护岸措施时,除了考虑实地环境条件,也把“护岸有方对话”(Our Coastal Conversation)所收集到的公众反馈纳入考量。

在为樟宜制定海岸防护措施时,考虑到公众反映希望能继续到樟宜海滩公园玩乐,公用局因此将防护设施往内陆移,让公众可以继续前去沙滩,有海景可观赏,也减少对潮间带生态的影响。

图为英国哈德斯菲尔德的堤岸,可保护内陆区免受洪水侵蚀的问题。(取自KDSconstruction)

护岸措施也能与公园融为一体,例如加高海滩现有的堤岸(bund),作为人行道或脚踏车道。

樟宜南地段则会在海岸线落实护岸措施,避免土地和资产被淹没。例如,公用局会在排水口建设防潮闸,以确保水位高涨时,海水能流通;具体的设计与位置须进一步研究,确保与环境融合。

防潮闸通过升降屏障,控制水流量。图为实里达的防潮闸。(公用局提供)

护岸措施要多久落实?

公用局接下来将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在接下来一两年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根据所建议的护岸措施制定初步和详细工程设计方案,其中包括环境影响评估。相关建设工作预计2030年代启动,竣工时间表取决于评估工作的复杂性和设计技术要求。

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新加坡吗?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3月发布的2024年全球气候情况报告,去年的平均近地表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约1.55摄氏度。

地球表面三分之二被海洋覆盖,海洋吸收90%以上人类活动所制造的热量。2005年至2024年,海洋升温速度是1960年至2005年的两倍多,去年录得65年来最高的热含量。

海洋热含量增加导致海水膨胀,加上冰川和冰盖融化,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2015年至2024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以每年4.7毫米的速度上升,是1993年至2002年的两倍多。

新加坡这个“小红点”也无法避免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新加坡早前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研究报告就指出,如果碳排放居高不下,新加坡周围的平均海平面到本世纪末可能上升0.54米至1.15米。

其他地区如何加强海岸防护?

新加坡2023年宣布通过填海建造名为“长岛”(Long Island)的800公顷人工岛,保护东海岸地区免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同时添多20公里的滨水公园,并增加土地面积供建造住宅,以及工业和娱乐休闲等设施。整个工程预计需数十年完成。

为进一步强化海岸防护能力,新加坡计划最迟明年针对圣淘沙和西南海岸展开海岸线研究,这两个项目分别由圣淘沙发展局和公用局主导。

新加坡有44个自然形成的岛屿和10个人造岛。公用局准备从明年起的大约两年里,针对10个风险较高的近海岛屿展开海岸保护研究。

风险较高的岛屿包括德光岛、南部岛屿中的圣约翰岛和拉扎鲁斯岛、龟屿、姐妹岛(分别是苏巴劳岛和苏巴拉岛)、毛广岛、魔鬼岛(也称韩都岛)、巴歪岛,以及安乐岛。

黄循财总理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透露,在德光岛建设的圩田工程将在今年完工,为新加坡武装部队提供面积相当于两个大巴窑的新训练区,并筑起堤坝抵御海平面上升。

 

华人号:新·社会

免责声明:本网旨在传播资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涉及阁下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网(guojirb666@gmail.com),我们将及时作删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