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广东】深圳特区45周年:一张白纸起步 实现“四个万亿”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一张白纸起步 实现“四个万亿”

8月25日,市民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打卡装置前合影。朱洪波 摄

莲花山下,草木葳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深圳经济特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国家开路、为改革闯关、为未来探索的历史使命。

从昔日阡陌农田间的边陲农业县,到今日闪耀世界的现代化大都市;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每28秒一台折叠屏手机下线、每分钟一辆新能源车诞生的“智造节奏”——深圳,始终将“快”刻入基因,用“新”回应时代,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与强大韧性。

2025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这座城市正以冲刺4万亿经济体量之势,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气度与力量。

经济飞跃

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

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前7个月,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高达2.58万亿元,继续稳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尤其亮眼的是,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表现突出,出口额达621.8亿元,同比增长21.5%。

45年来,深圳从“一张白纸”起步,实现了“四个万亿”的跨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80年约1.96亿元跃至2024年1.06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由0.18亿美元提升到6330.96亿美元(4.5万亿元);GDP从2.7亿元增长到3.68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0.84亿元提升至5.4万亿元。

在深圳,像华为、荣耀这样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不断涌现。这里集聚2.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家,密度居全国之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达6.4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

从华为、腾讯,到大疆、比亚迪、影石创新,深圳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持续向全球输出着这座城市的科技影响力与产业带动力。

制度创新

48条改革经验全国推广

创业密度持续全国第一

深圳的基因里,镌刻着“敢闯敢试”的精神。

今年,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引进了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丹扬在内的8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深圳医学科学院不设编制、不分级别,全面实行社会化用人。

深港融合步入制度创新新阶段,成为改革“重头戏”。深港口岸单日出入境客流破百万,港人“北上”消费成常态。前海已吸引超8000家港资企业、超1万名香港居民就业生活,26类港澳专业人士备案即可执业,享受“港人港税”“港资港法港仲裁”等机制创新。

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香港“跨境通办”自助机让68项香港政务服务在深可办,5所港校设立研究中心,每天三班深港跨境直达巴士让科研人员通勤时间从1小时大幅缩短至30分钟,全国首个公共ERP系统实现科研设备“一次报备、高效通关”。

45年来,深圳的改革,从未止步于单点突破,而是向着系统集成、制度创新的纵深推进。

民生暖城

1800多家文化场馆遍布全市

1320座公园成就“千园之城”

深圳的绿色福祉融入日常之中:从特区成立时仅有的2座公园,到如今1320座公园星罗棋布,年均新建30座公园,成就“千园之城”。

文体生活的丰富度,亦成为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今年,“十五运会”深圳赛区承办包括25个比赛项目,覆盖九区25个专业场馆。从上世纪80年代八大文化设施起步,到如今180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类文化场馆遍布全市,深圳为市民营造出丰富多元的精神栖息地。

回首往昔,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展望未来,深圳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迈向全球标杆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刘越亚 崔璨)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经济总量攀升年均增长15.9%

从珠海主城区眺望港珠澳大桥 ,它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 ,横跨在伶仃洋上 。关铭荣 摄

伶仃洋畔,风起云涌。

本月上旬,珠海108个“海上新基建”项目发布;不久前,全球首创的“湾区伶仃号”下水,全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投产。45岁的珠海经济特区,在浪潮翻涌中,澎湃青春活力。

1980年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正式建立,全新的篇章从此开启。

45年来,珠海凭借敢闯敢试的气魄胆略,坚定不移走深化改革之路、协调发展之路、人民共享之路,创下众多意义深远的“中国第一”。

45年来,珠海经济总量从2.61亿元增加到4479亿元,年均增长15.9%,排名由全省第17位跃升至第6位;人均GDP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深圳。

新的起点,新的未来。珠海将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前沿绽放出夺目光彩,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

改革之路

以率先之举擦亮特区金字招牌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珠海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平台”。

今年4月,珠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100项重点改革举措,拿出“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特区态度,力争推出一批全国首创、极具特区辨识度的改革举措,擦亮特区改革“金字招牌”。

回首来路,珠海经济特区从“一条街道、一间粮店、一座工厂、一家饭店”起步,创下意义深远的多个“全国第一”。

开办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石景山旅游中心;发行中国境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建设中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率先实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五个统一”;开创“科技重奖”的先河。

一系列“首创”,拉开了时代变革的大幕。45年间,珠海以开拓者、实干家的精神,当好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在经济体制、法治建设、开放体系、区域协调、民生改善等各个领域,打造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改革成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探索者和践行者。

和谐之路

数十年坚守迎来别样花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珠海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5年的风雨历程证明,珠海的选择,终等来别样花开。

因为埋下“科创种子”,珠海为今天的科技革命浪潮打下了产业基础,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4+3”支柱产业群,2024年其规模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近八成。

因为守住“青山绿水”,珠海为中国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全国首批环保法规、“八个不准”环保铁律,保障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珠海,在实践中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共富之路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珠海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5年来,经济特区范围从6.81平方公里发展到1725平方公里陆地、9348平方公里海域,人口规模从36.5万人增至超251万人,经济总量实现千倍飞跃。

“珠海经济特区45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求索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奋进史,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再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珠海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周林生说。(“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梁涵)

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实际使用外资八成来自侨胞

汕头从昔日的海滨小城发展成为开放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杨立轩 摄

八月的鮀城,生机盎然,气象万千。

在汕头小公园“番客街”,清脆的“叮叮”声悠然回荡,仿古电车穿行于百年骑楼之间,以“一车一主题”的流动课堂讲述潮人故事,让华侨文化一路随车传扬。

不远处,汕头港广澳港区汽笛声声,巨轮穿梭,104.93平方公里的临港经济区正焕发蓬勃生机,成为汕头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支点,也是侨力赋能、开放发展的生动写照。

四十五载风雨兼程,汕头从昔日“省尾国角”的边陲小城,已成为如今开放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乘着国家支持汕头发挥侨乡优势、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东风,这座特区城市正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破浪前行,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借力侨资侨智

对外开放“磁吸效应”持续增强

侨,是汕头最深厚的底蕴,也是最活跃的经济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累计批准外资项目近650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百亿美元,其中八成来自侨胞。如今,侨资模式已实现从早期单一捐赠到“侨资+侨智+产业”多元生态的华丽升级,深度融入“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格局。

去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与第十届世界潮商大会在汕成功举办,吸引全球32个国家地区、2800名潮籍精英齐聚。两大盛会不仅是情谊之约,更是经贸合作、产业对接的高端平台,释放出强大的“乘数效应”。

有了好平台,才能聚侨力、兴侨业。作为全国唯一以“华侨”与“文化”为核心的国家级平台,汕头华侨试验区通过构建联侨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交通与服务保障,为侨胞回乡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撑。区内跨境数据创新活跃、数字企业集聚,更依托国际海缆登陆站和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全力打造数字经济特区新标杆。

这一切,正支撑汕头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现代化产业格局,携手海外侨胞深拓“一带一路”国际市场,推动侨资侨智从“家国情怀”走向“制度信任”,从“情感回归”迈向“产业扎根”。

保护传播并重

将侨乡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立足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汕头正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设施互联、创新协同、文化共融增强辐射能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汕头“市域15分钟上高速、半小时达都市圈、2小时通大湾区”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正在形成。同时,汕头以规则对接为保障,打造与大湾区“无差别”的营商环境,在跨境数据流通、智慧口岸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改革等领域主动探索,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软实力”。

文化的根脉,是凝聚侨心的核心力量。汕头拥有丰富的华侨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潮人文化底蕴,近年来,汕头推动小公园开埠区、樟林古港等整体保护,华侨文化出海步履不停,唤起“侨后代”浓浓乡愁,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仅2025年上半年,小公园开埠区旅游区接待游客超过497万人次,成为海内外潮人回乡必访的“打卡地”和乡愁承载地。

从情系桑梓到文化认同,从精神回归到投资反哺,汕头正系统地将侨乡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展望未来,改革、开放、创新仍是特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汕头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努力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蔡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