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商黄奕聪:从椰干小贩到“纸业大王”的传奇人生

从身上仅有5美元的移民后代,到拥有百亿美元资产的印尼首富,黄奕聪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与家国情怀……

1923年,黄奕聪出生于福建泉州洛江区罗溪镇的一个偏僻山村。七岁那年,他随母亲远渡重洋,前往印尼苏拉威西的望加锡与父亲团聚。当时他的家人身上仅有5美元,还背负着150美元的债务。

年幼的黄奕聪一边在华侨学校接受中文教育,一边帮助父亲料理小杂货铺。“做生意一要诚信,讲话要算数”,父亲的这句教诲成为他日后纵横商海始终恪守的人生信条。

五起五落的创业历程

日本占领印尼期间,黄奕聪被迫高中辍学,开始经商谋生。他从卖油条、糖果饼干等小生意做起,慢慢积累财富。

1948年,黄奕聪开始经营椰油生意。一次,他乘帆船到拉耶岛收购椰油,返回时却被军队以低价强制收购,导致血本无归。回到家后,他把能卖的全卖了仍不够还债,只好劝妻子把嫁妆拿去典当。

黄奕聪对妻子说:“现在拿你的,将来十倍还你。我不能对朋友失去信义,不然就会失去一切。”

上世纪50年代初,他直接从椰农手中收购椰子,加工成椰干销售到爪哇各地,每月销售量达一千吨左右,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椰干商。

1960年,黄奕聪在雅加达创办了“金光公司”,主要从事椰干等土特产品的进出口业务。这就是日后享誉全球的金光集团的雏形。

1968年,黄奕聪与林绍良的三林集团合股筹建“比摩利”椰油炼制厂。到80年代初期,比摩利已成为印尼最大的食用油工厂,黄奕聪因此被誉为 “食用油大王”。

多元化扩张与进军中国

1977年,黄奕聪开始进军纸浆及造纸行业。短短十几年间,他旗下的纸业集团年产量达到纸浆80万吨、纸制品74万吨,改变了印尼90%纸张依赖进口的局面。黄奕聪也因此新增了 “纸业大王” 的称号。

1990年左右,黄奕聪逐步退居二线,将集团交给子女管理。长子黄志源成为金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在黄志源的领导下,金光集团加速国际化进程,尤其重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1992年,金光集团开始把投资目光转向中国。

黄奕聪曾表示:“如果我获得10块钱利润,我只用5角,其他9元5角我都用来再投资,扩大生产。”这种重视再投资的理念为金光集团的扩张提供了持续动力。

如今,金光集团在中国拥有20多家全资或控股浆纸企业,以及近20家林业公司,总资产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大家熟知的 “清风”、“唯洁雅”等纸巾品牌,便是出自这些企业。

心系故土的社会贡献

尽管年少就离开家乡,但黄奕聪始终惦念着祖籍国和家乡的发展。他曾说:“教育对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国家的富强,家乡的发展,要依靠教育的力量。”

自1995年起,黄奕聪在家乡捐建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奕聪学园。1997年元旦,奕聪中学和奕聪小学同时竣工并投入使用,黄奕聪偕夫人、子女一起回到家乡,参加学校落成典礼。

2005年,为改善家乡交通条件,黄奕聪的6个儿子每人捐出一笔善款,支持万虹公路罗溪至马甲段改建工程。为表彰黄氏家族的贡献,当地政府将该路段命名为金光大道,岭头亭隧道命名为金光隧道。

二十多年来,黄奕聪及其金光集团的公益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大地。2006年,黄奕聪慈善基金会成立,用以资助中国各项慈善公益事业。

截至2023年,黄奕聪累计为家乡捐资达1.5亿元,在中国捐赠慈善公益事业总额超14亿元。

家族传承与离世

2019年1月26日,黄奕聪在印尼雅加达家中逝世,享年98岁。他的离世惊动了多国政商两界人士。

2月1日,黄奕聪的追思会在其家乡洛江区罗溪镇奕聪中学举行。亲属、生前好友及各界人士数百人到场缅怀。

黄奕聪去世后,其子女继续秉承父亲爱国爱乡的精神。2023年,在纪念黄奕聪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黄奕聪家属代表向奕聪学园捐赠3000万元,用于持续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黄奕聪曾教导子女:“虽然你们不是在罗溪长大,但这里是你们的祖籍地。对于故乡的发展,你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支持。”这种家国情怀已深深植根于黄氏家族的代际传承中。

黄奕聪的传奇人生是20世纪华人海外奋斗史的缩影。从福建山村走向印尼商界巅峰,他始终未忘自己的根脉所在。

如今,从奕聪学园书声琅琅的教室,到金光大道川流不息的车流,黄奕聪对家乡的深情早已物化为一栋栋建筑、一条条道路,成为故乡土地上永恒的丰碑。

这位华侨巨擘用一生印证了他的信念:“人们获得成功的最基本要素是努力勤奋工作,其中70%靠努力工作,30%靠运气和机遇。”

声明:本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旨在传播资讯,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涉及阁下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guojirb666@gmail.com,我们将及时作删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