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从印度尼西亚远道而来的“水中客人”正在海缸里欢快巡游——红白相间的小丑鱼“尼莫”和好伙伴蓝吊“多莉”正在摆尾穿梭、更有号称“颜值天花板”的皇后神仙鱼在翩翩起舞。9月29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海关获悉,这是发生在北京市顺义区的进境水生动物隔离养殖场里的一幕。经过14 天隔离检疫后,检疫合格的观赏鱼将被予以放行,“游”入国内市场。 据统计,今年夏天,北京海关高效监管进口印尼特色观赏水生动物7000余尾(株)。
据介绍,印度尼西亚地处东南亚,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我国与印尼等海洋资源大国贸易合作持续深化。“夏季是进口海水观赏鱼的黄金窗口期。”北京涨潮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成硕介绍,“但夏季高温环境易引发鱼类传染病,病原体和寄生虫也更易滋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关速度、生物安全都十分重要,北京海关及时为我们提供了指导与帮助,为我们扩大市场份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北京海关所属通州海关关员仔细核查品种、数量、检查健康状态,对这批产自印度尼西亚的2300余尾观赏鱼开展检疫监管。经过14 天隔离检疫后,检疫合格的观赏鱼将被予以放行,“游”入国内市场。
通州海关查检一科科长苗新宇介绍,90%以上的海水观赏鱼依赖野生捕捞,国际疫病传播风险高。对此,通州海关创新构建了“三个靠前”智慧监管模式:一是疫情风险“研判在前”,动态监测全球进境水生动物疫病流行态势,建立季度易感病毒台账,“一对一”向企业推送高风险地区疫病预警;二是流程优化“介入在前”,建立“进口计划提前知悉、疫情风险提前告知、进口查验提前预约”机制,让流程更加透明、管理更加规范,助力企业在发展道路上“轻装上阵”;三是数字赋能“服务在前”,北京海关率先试点进境动物(水生动物)指定隔离检疫场使用申请管理系统,简化申报流程,全程电子化办理企业申请、材料审核、证书签发等工作,使企业“足不出户”即可线上申领电子版隔离场使用证,显著提升企业获得感。
“我们‘一手抓服务、一手抓监管’,用‘科技’赋能进境水生动物隔离养殖场升级创新,在守住生物安全防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海关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通州海关副关长康智滔。
据统计,今年夏天,北京海关高效监管进口印尼特色观赏水生动物7000余尾(株),包括雀鲷科、蝴蝶鱼科等海水观赏鱼,美丽硬仆骨舌鱼等淡水品种,以及鹿角珊瑚属、八重山真叶珊瑚等,进一步丰富首都观赏水生动物市场需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