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遇上大灣區|共執椽筆繪山河:聯通世界 開放共贏

開欄語:在中國經濟版圖上,長三角與大灣區交相輝映、激蕩共鳴,猶如動能澎湃的兩大引擎,驅動着中國巨輪破浪前行。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應有更大的擔當」,「江蘇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發展戰略中主動作為、協同聯動,要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戰略的對接」。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為兩大區域攜手同行、共挑大樑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蘇新時空》10月4日起推出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長三角遇上大灣區·共執椽筆繪山河》,從產業協同、科技創新、制度聯動、開放合作、文旅融合等多個維度,聚焦兩大區域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實踐圖景。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誌。在新時代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征程上,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的「雙引擎」,正以特色鮮明的開放實踐共挑大樑。面對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的國際經濟新形勢,兩地開展戰略聯動、優勢互補,共同搭建起長三角—粵港澳戰略協同的橋樑紐帶,為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

【長三角:協同創新種好制度型開放「試驗田」】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文坤說:「這裏是上海自貿區標誌性的『海鷗門』,這座寓意海鷗飛過彩虹的大門,不僅是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的形象標誌,更是觀察中國與全球經濟互動的絕佳窗口。在這裏雲集了上萬家外資企業,與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着貿易往來,堪稱『離世界最近的地方』。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貨物往來,更是中國高水平開放的生動實踐,也為上海充分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龍頭作用注入了澎湃動力。」

英倫路代表英國倫敦,德堡路顧名思義就是德國漢堡……在上海自貿區,每條路代表着全球不同國家的城市。他們的命名反映了中國推進高水平開放,建設自貿試驗區的積極態度。這些路連通了企業、工廠、消費者,也連結了中國與世界。

這裏是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是特斯拉首個在美國以外的工廠,也是特斯拉全球重要的出口中心。您可能很難想像,從一片空地到第一輛整車下線,這裏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而今年投產的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更是僅用7個月就拔地而起。

馬斯克在上海超級工廠Model3首次交付儀式上說:「如果沒有中國各級政府,尤其是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我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們一起創造了令人驚嘆的『上海速度』,也創造了世界汽車製造的新紀錄。」

2024年10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第300萬輛整車下線。5年不到的時間裏,上海超級工廠實現從1到300萬的突破,成為全球產能最高的整車超級工廠。

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制度創新和風險防範處趙容宇說:「臨港新片區堅持以改革開放為根本動力,持續深化制度型開放,全力發揮長三角一體化『頭雁』作用。我們牽頭試點長三角地區『新三樣』產品『一單制』『一箱制』運輸模式,試點之後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從內陸到港口的時間,由過去的5到6天縮短為2到3天,運輸成本直降15%。」

速度的背後,秘訣正是自貿區制度型開放的創新魄力。上海自貿區先後在製造業、金融業等數十個開放領域落地一批全國首創外資項目,平均每分鐘「到賬」外資逾一萬美元,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以實際行動為中國經濟投下「信心票」。

在上海自貿區的示範引領下,長三角地區以自貿區建設為抓手,積極對接國際規則和標準,通過制度創新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營商環境優化,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規則體系。前不久,國務院批複原則同意《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創新發展方案》,作為我國唯一一個以生物醫藥全產業鏈建設為特色的自貿區,江蘇自貿區在研發、製造、流通和使用環節強化政策突破、管理創新,推動生物醫藥產值規模、研發實力、產品水平再上新台階。浙江自貿試驗區持續推動大宗商品全產業鏈制度型開放,加快打造以油氣為核心的全國首個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助力提高我國在國際能源領域的影響力。安徽自貿區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主導產業開展全產業鏈開放創新,以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走深走實。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上海自由貿易區研究會副會長尹晨說:「長三角四個自貿試驗區實際上各有特色,承擔了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的國家任務。長三角三省一市自貿試驗區共同協作,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做出非常重要的貢獻。」

2021年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成立以來,一市三省加快步伐,共同打造制度開放「試驗田」,從創新「長三角海關特殊貨物檢查作業一體化改革」監管模式到建設長三角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再到開放共享科學儀器,一系列制度創新與突破將「推動高層次協同開放」一步步具象化。今年1-8月,長三角地區進出口規模達11.07萬億元,同比增長5.5%,佔全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37.4%。其中,出口7.08萬億元,增長9.2%,佔全國出口總值的40.2%,對全國出口增長貢獻率達52.3%。

記者一路探訪下來,長三角在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空間上各展所長,將製造優勢、創新能力等長板拉得更長,進一步增強了區域發展的推動力,持續提升了長三角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能級和水平。不愧是一塊領風氣之先的沃土,接下來跟隨廣東的媒體同行們,去另一個開放高地粵港澳大灣區看看。

【大灣區:內外兼修鍛造「雙循環」超級樞紐】

廣東廣州台記者黃曉嘉說:「我們將聯動深圳、珠海兩地媒體同行一起帶大家感受大灣區的開放活力。此刻,我正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幾何中心——廣州港南沙港區的碼頭。外貿箱量16年來首次反超內貿箱量,是今年這座大港的一件里程碑事件。『經略腹地』與『面向海洋』協同發力,真是妥妥的『雙循環』高手、大灣區超級接口,這身『內外兼修』的功夫到底是如何練就的呢?」

巨型集裝箱輪「馬士基卡姆登」號靜靜靠泊在碼頭旁裝卸中國製造的「新三樣」產品,七艘船舶同時在港作業,24小時內預計有17艘次船舶靠離——廣州港南沙港區二期碼頭一片繁忙。上半年,廣州港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21.2%,外貿箱量超越內貿箱量,增速在全國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一。劉俊欽,這位在港區工作了19年的「老碼頭」,親眼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轉型過程。

廣東省廣州港南沙港區二期碼頭操作部副總監劉俊欽說:「今年相對於往年來講,我們的操作量增長都在兩位數以上。這也帶動了『新三樣』、光伏產品、新能源產品還有大型挖掘機,這些產品在非洲那邊都是比較受歡迎的。」

走進南沙綜合保稅區,可以感受到世界級貿易樞紐帶來的強大輻射能力。今年以來,廣州港將經濟腹地縱深繼續向內陸延伸,同時依託「一帶一路」航線網絡,大力推動開放前沿向海洋拓展。上半年,廣州港新增7條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外貿航線總數達到179條。

廣東沃天下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關務經理楊奇峰說:「深中通道開了以後,我們從香港過來的貨大概是一個半小時運到南沙綜合保稅區域裏面。」

在外貿寒流中逆勢而上,離不開大通道建設帶來的硬核支撐。港通天下的世界級港口群,流量巨大的跨江通道群,密集發達的世界級機場群,先進高效的軌道交通網……在粵港澳大灣區「硬聯通」的助力下,廣東跨境電商連續9年全國第一,每三個中國跨境包裹中就有一個來自這裏!

廣東省珠海市優跨供應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弛說:「港珠澳大橋通往香港機場基本上1個小時左右就到了,到澳門可能也就是20分鐘,完全是把香港跟澳門機場的資源全部利用起來。我們公司每天有二十多台的車經過港珠澳大橋去往香港、澳門,每天就有十幾萬個包裹。」

拱北海關所屬港珠澳大橋海關監管四科副科長陳妍說:「今年前8個月,經大橋口岸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台出口65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3.4%。」

廣東深圳台記者梁文慧說:「在深圳前海石公園,這塊高約2.8米、寬約2.1米的巨石,就是大名鼎鼎的前海石。它形似風帆,寓意『揚帆起航』,見證着前海從灘涂變身「特區中的特區」的歷史進程。開放,是前海的基因,現代服務業,是前海的引擎。走在這裏,你會發現深港金融市場通了,跨境投融資便利了,國際資本紛至沓來,香港的金融精英也把辦公室搬到了這片熱土。」

成立於2016年7月1日的恒生前海基金,是當時第一家港資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通過「跨境理財通」業務,公司成功打通了產品上架鏈路,讓港澳投資者無需遠行,在家門口的指定銀行就能便捷購買內地的合規理財產品,共享內地發展機遇。同時大灣區的內地投資者也能通過「跨境理財通」輕鬆享受境外國際化的理財服務。

恒生前海基金總經理劉宇說:「我們與恒生指數合作開發了一些定製的指數,為境內投資者設計創新性的跨境投資組合;聯動恒生銀行中國,將旗下優質的基金產品,通過『跨境理財通』提供給香港投資者。」

「先行者」的成功實踐,為大灣區的金融開放合作打開了新局面。如今,在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已有超500家金融機構入駐,成為國內港資、外資金融機構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這片集聚「香港味、國際範、濱海風、現代化、未來感」的改革開放高地,去年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3008.8億元,成為「寸土寸金」的經濟引擎。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說:「前海圍繞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的戰略定位,構建了以深港合作為引領,以服務實體經濟和新質生產力為導向,以金融科技創新為驅動的現代化的金融體系,從而更加有力地支持了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及深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金融中心,為走好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提供了精彩的前海樣本。」

【雙楫同奮推動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

廣東珠海台記者李臣浩說:「今天我作為『本地嚮導』,帶大家來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這座形似古琴的天沐琴台,正是琴澳融合的美麗象徵!近年來,粵澳深度合作區已經吸引近6萬家企業落戶,其中澳資企業超7300家,更有2萬多名澳門居民在此安居樂業。這裏不僅是粵澳合作的平台,也匯聚了長三角的力量,合作區以制度開放打通跨境研發、生產、出海鏈條,為長三角與大灣區聯動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在橫樂科技的研發實驗室內,一台手術機器人正以0.1毫米級的精度平穩運行。它巧妙地將術前的CT「靜態地圖」與術中的超聲「實時GPS」融合,如同為醫生裝上了一雙能精準穿透組織、避開血管的「透視眼」,直擊肝臟腫瘤介入手術中「看不見、穿不准」的世界性難題。這一科技成果的誕生,深深植根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開放土壤。企業積極踐行「澳門研發+橫琴轉化」的協同模式,與深圳、澳門、香港的多所高校及醫院構建了大灣區機器人創新中心,並聯動長三角的東南大學,持續開展核心技術聯合攻關。

廣東省珠海橫樂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軼說:「我們公司其實源自於東南大學滕皋軍院士和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申報的兩個國家重大的研發項目。經過五年的發展,我們預計在今年底會拿到三類證,進行市場銷售。」

廣東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經濟發展局投資促進處代理副處長張升說:「橫琴處於內循環和外循環的結合部,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也賦予了很多開放的政策優勢。橫琴也實行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模式,所以說國內的企業可以很好地通過橫琴藉助澳門的優勢,走向葡語系國家、走向西語系國家、甚至世界各地。」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葉桂平說:「澳門作為葡語國家的超級聯繫人的獨特價值,它不僅服務於澳門自身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更是國家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戰略部署。長三角與大灣區在關鍵領域的規則互通,通過制度性的合作,來打通國內與國際市場,為新時代的中國探索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示範。」

在貿易投資領域,香港作為長三角最大外資來源地,累計設立企業超10萬家;蘇港合作聯席會議機制持續運行十餘年,成為兩地經貿融合的重要平台。在制度型開放層面,滬港通作為連接內地與香港的「金融大橋」,平穩運行十多年,開創了跨境投資新模式,走出一條風險可控的金融開放新路徑。從資本互通到制度對接,從市場融合到規則銜接,長三角與大灣區正推動各類要素高效流動,共同構建更高水平開放新格局,譜寫區域協同與國家戰略共振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