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乡情】银发万亿蓝海,侨乡入局的底气与方向

可实时追踪身体状况的健康监测设备、专注肠道健康的护理产品、无水泡脚能量仪……近日,“共享乐龄美好生活·助力银发经济发展”江门市适老化产品和服务展览会举行,数十家企业和机构带来丰富多样的适老化产品,受到银发族广泛关注。

发展银发经济,满足老年群众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发展全局和人民福祉。作为中国著名侨都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抢抓大桥经济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各项比较优势,勇闯银发经济赛道,推动银发产业、养老服务、旅游康养等协同发展,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养老和康养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发力银发经济,竞逐银色赛道,侨乡经济新增长点朝气蓬勃。

江门正成为各地银发群体养老旅居首选目的地。南方+杨兴乐 摄

产业新贵:银发经济加速崛起

金秋时节,走进新会区银湖湾滨海新区,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正加快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未来将联动当地康养社区、医疗机构,构建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应用的全链条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银发经济产业集群和智能护理机器人生产基地。

江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今年以来,江门充分发挥本地产业基础优势,大力推进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服务型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以及老年人适用的食品、保健品、卫浴、家具等产品,推动高端康复辅具产业发展,丰富养老消费新业态,持续释放养老消费潜力。

培育产业的同时,江门多次到深圳、港澳开展交流学习,推动深江、江港、江澳在银发经济领域加强合作。其中,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的落地,标志着银发经济领域“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的跨市战略组合布局正式进入实质阶段。

今年4月,江门举行银发经济产业对接会,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华立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明确在智能护理设备研发、人才培养、场景应用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更值得关注的是,为进一步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江门积极鼓励本地企业研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设备。目前,位于蓬江区棠下镇的广东银狐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智能代步车、智能轮椅、智能医疗床等设备已推向市场,为江门银发产业注入“智动力”。

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项目效果图。受访单位供图

银发新乡: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我愿意在这里住到100岁!”午后,新会区养老中心安静又温馨,96岁的香港长者凤霞婆婆悠闲地品着茶,聊起最近的生活她赞不绝口。

3月1日起,新会区养老中心凭借优质的护理服务、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特色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成功入选“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养老机构名单,成为江门首家入选该计划的服务机构。一个多月后,新会区养老中心便迎来首批“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香港长者。

“目前,已有10余名香港长者入住。”新会区养老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包括住宿、餐饮、护理、生活照料、康复、文体娱乐活动、基础医疗等,香港长者们在医护人员的照顾下,很快适应了新会的养老生活。

越来越多外地长者选择到江门养老,离不开养老基础设施和服务升级。

近年,江门聚焦老年人所需,打造高品质养老服务机构,并培育出“幸福养老”等一批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机构,为吸引和服务更多银发群体夯实了基础。

与此同时,江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发展模式,通过强化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衔接,于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目前有3家医养结合机构获评广东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全国首创的医养结合补充商业保险“邑康保”,进一步织密保障网络。

设施服务提质升级,各地长者竞相“落户”,江门正成为大湾区“银发新乡”。

新会区养老中心。受访单位供图

养老新探:康养旅居持续升温

迎着秋日暖阳,走进鹤山大雁山森林公园,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气候,引得各地老年游客流连忘返。

不光大雁山森林公园。从圭峰山到小鸟天堂,从古劳水乡到赤坎华侨古镇,从下川岛到泉林温泉小镇……江门一个个热门旅游景点,亦是老年游客康养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江门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最重要是交通方便。”63岁的香港游客伍菁莲每年都会在江门住几个月,“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往返江门和香港更方便了。”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说,江门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出行便利,养老设施齐备,既是吸引银发群体选择江门的引流密码,也是当地发展银发经济的核心优势。

近年来,江门立足生态文旅资源,打造“三点三精彩之旅”,面向银发群体开发新会陈皮养生游、滨海度假休闲游、温泉康养乡村游等独具侨乡特色的康养旅游线路,吸引全国各地大量老年游客群体旅居江门,打卡“侨乡健康游”,体验“健康养老”,持续带动文旅市场消费。

发力银发经济,推进“健康养老”。乘着大桥经济的东风,江门正加强与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合作,推动湾区资本、科技优势与江门的生态、侨乡资源深度结合,共同破解大湾区养老供需矛盾,构建大湾区优质养老服务圈。(来源:南方+ 记者任龙)

江门生态环境优美,是银发群体旅居康养胜地。彭伟宗 摄

数读江门银发经济

1.目前,江门拥有近200家规上企业涉足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

2.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总投资3.5亿元,规划占地50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银发经济产业集群。

3.全市备案运营养老机构85家、床位超1.4万张,32家养老机构获评广东省星级养老机构。

4.普通养老机构收费每月约1500—5000元,高端养老机构每月约5000—9000元,远低于香港和澳门。

“中华慈善奖”获得者关杰初与夫人吴绮兰向鹤山捐赠200万元防疫资金

关杰初、吴绮兰伉俪捐赠200万元,支持鹤山市防疫工作。刘飞 摄

9月30日,“中华慈善奖”获得者、源林投资(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关杰初与夫人吴绮兰向鹤山市慈善会捐赠200万元,用于支持鹤山市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以来,关杰初、吴绮兰伉俪及其家人、属下企业累计向鹤山捐赠款物超4亿元,涵盖慈善公益、学校教育、医疗卫生、乡村振兴及“百千万工程”等多个领域。(文/谌磊 胡梓文 刘飞)

滨江新区新地标!

约49米高摩天轮正式亮灯

10月1日晚,江门滨江新区的天沙河畔逐渐热闹起来,潮岸文旅创意综合体一座高约49米的摩天轮正式亮灯,并缓缓转动,坐在座舱里的市民将天沙河畔与城市新貌尽收眼底,还有不少亲子家庭围在这座新晋地标下合影,热闹的氛围溢满河畔。

记者了解到,摩天轮是潮岸文旅创意综合体商业改建项目新增的游玩设施,营业时间为每日10时至22时。“潮岸文旅创意综合体商业改建项目以‘夜经济’为主,总投资5亿元,单是摩天轮乐园就占地1.5万平方米,除了建设目前市区内最大的摩天轮,还融合宠物乐园、商业街区、露营基地等。”该项目总经理陈益鹏说。(文/任佳燕)

江门“台风宝宝”小名叫“霆锋”

谐音“停风”,愿风雨过后皆是晴天

“‘霆锋’,谐音‘停风’。小名就叫‘霆锋’吧!”9月25日上午,在台山市人民医院产科,“台风宝宝”的母亲韦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她的怀中,正是刚刚出生的霆锋。

9月24日,台风“桦加沙”裹挟着狂风暴雨席卷江门,韦女士在公安、医护人员的护送下顺利前往台山市人民医院,并平安诞下“台风宝宝”。回忆起分娩前后的经历,她感慨万千:“比预产期提前了十几天,没想到偏偏赶上台风天。看到装甲车来接我们时,我惊呆了,心里也踏实了。”

韦女士夫妇来自贵州,两年前来到隆文村务农。提及自己的生活,她语气里充满感激之情:“从村干部到邻居、客户,大家都特别照顾我们。”这次生产经历,更让她深切感受到江门这座城市的温度。以谐音“停风”为孩子取小名“霆锋”,正是寄托了韦女士夫妇两人的祈愿,愿风雨过后皆是晴天。(文/图 陈素敏)

马来西亚商人江门寻根有了结果

谢金堡:期待江门之行早日到来

“感谢江门日报社!下次到中国,我一定要到丹井里走一走。”9月27日晚上,远在马来西亚的谢金堡在微信中激动地表示。

9月26日,江门日报“直播江门”App刊登了《马来西亚商人谢金堡盼江门知情人助其“认祖归宗”》一文,9月27日,江门日报“侨都生活圈”微信号也予以转发,很多读者热情地留言互动,提供寻根线索。

据了解,谢金堡在马来西亚做二手车生意,并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武术总会负责财政工作。其祖籍为江门市蓬江区丹井里,祖父谢庭标年少时独自远赴南洋谋生,后返江门成家,随后携祖母容平安迁居马来西亚柔佛州古来县。谢庭标在当地开了“谢标记”杂货铺,夫妻二人共育有三子三女。

“1982年一场火灾烧毁了祖母的杂货铺,他们年轻时的照片也没能留存下来,这成了我心中的一大遗憾。”谢金堡说。如今,谢金堡的祖父、祖母与父亲已相继离世,但长辈们讲述的故乡往事,始终在谢金堡心中萦绕,他从未忘记自己“根在江门”。

2018年,谢金堡曾利用到中国出差的机会来到新会(当时他不清楚祖父所说的“新会丹井里”行政区划已发生变化,今属蓬江),因没有任何线索,寻根未果。

有关报道刊发后,在网友的帮助下,记者展开了寻访行动。蓬江区有两个丹井里,一个在潮江路附近,一个在环市街道群星社区。考虑到群星社区的丹井里谢姓较为集中,于是记者9月27日来到群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见到丹灶侨联负责人黄锡恒。据介绍,群星社区、联合社区一带以前统称“丹灶”,走出去的华侨大多去南洋,近年来他帮助过不少马来西亚华人找到亲人。

在黄锡恒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群星社区丹井里的南名谢公祠,向当地长者了解情况。一位叫谢卓均的92岁老人告诉记者,听说过“谢庭标”这个名字,这个人很早就去南洋了。为进一步确认,黄锡恒又找来群星丹井股份经济合作社副社长谢东伟。谢东伟立即将相关信息发到丹井里乡亲微信群,有热心村民拿出丹灶的《谢氏族谱》查阅,果然找到了谢庭标的名字。

族谱显示,谢庭标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三。哥哥名叫谢壮均、谢壮意,他们的后人均生活在丹井里。记者拿到其中一位后人谢枝华的电话后,帮助他与谢金堡在当晚建立了联系。

“这次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实现了多年来的愿望,太开心了!”谢金堡说,他期待江门之行早日到来,与谢枝华等人见面。谢枝华则回应道:“欢迎亲人回家!我也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吕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