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度尼西亚移民安置部部长公开表示,中国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工程的移民安置经验为印尼当前的人口迁徙与区域发展计划提供了宝贵参考。三峡工程曾成功完成 130 万人的搬迁安置,经过 32 年的发展,宜昌已转型为农业、家庭工业与旅游业协同繁荣的先进迁徙区,移民福利水平较搬迁前提升 8 倍,这一成果为印尼制定本土化发展策略提供了重要借鉴。
据了解,印尼正计划重点开发巴布亚及东部地区,通过建设迁徙村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在借鉴三峡经验的基础上,印尼初步规划建立 “外资 + 国企 + 当地社区” 的三方合作模式,旨在整合资源优势,为迁徙区域注入产业活力。印尼移民安置部部长强调,中国在移民安置过程中,既注重产业培育,又兼顾社会网络维系的做法尤为值得学习 —— 中国政府通过持续开展职业培训,帮助移民掌握柑橘种植、茶叶加工等实用技能,推动家庭手工业产品实现出口规模突破;同时,在安置规划中尽量确保移民不远离原居住地,有效维持了当地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网络,减少了迁徙带来的文化与生活冲击。
针对印尼自身的发展需求,部长明确表示,将避免采用强制搬迁的方式,始终坚持 “发展红利惠及民众” 的核心原则。“成功的迁徙计划不能脱离本土实际,必须基于当地的优势产业与区域联通性来制定。” 部长解释道,印尼将结合巴布亚及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如农业、矿产、旅游资源等)与地理区位特点,对中国三峡经验进行适应性调整,确保迁徙计划既符合区域发展规律,又能切实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巴布亚及东部地区迁徙发展计划仍处于调研阶段,具体的合作框架、产业布局方案及移民培训体系正在进一步制定中。印尼政府相关部门已开始与国内国企、潜在外资合作方及当地社区代表开展座谈,收集各方意见,为后续计划落地奠定基础。外界普遍认为,若能成功借鉴中国三峡移民的 “产业赋能 + 民生保障” 模式,并结合印尼本土实际进行优化,将有助于印尼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巴布亚及东部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同时为东南亚国家的人口迁徙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