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每年消耗全球90%以上榴莲产量的巨大市场,东南亚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正积极寻求摆脱“转口”依赖,实现直接对华出口,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然而,这条“榴莲忘返”之路能否畅通,取决于其能否成功突破卫生标准与冷链技术的严峻考验。
长期以来,印尼榴莲产业因缺乏直达渠道而利润微薄。相关数据显示,印尼榴莲一直需先出口至泰国,再转口至中国,导致利润被严重挤压,仅有10%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若能实现直接出口,利润有望大幅提升至30%。这一巨大的利润差距,成为驱动印尼加速推动榴莲直供中国的核心动力。
转口之困:利润薄如蝉翼
作为全球主要榴莲生产国,印尼2023年产量高达185万吨,但其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却与产量极不匹配。继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之后,印尼直至今年才得以开始向中国出口冷冻榴莲,是东南亚地区相对较晚的入局者。
“印尼榴莲不缺产量,缺的是直达中国市场的‘通行证’。”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道“通行证”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符合中国严格的植物检疫卫生标准;二是建立确保榴莲在长途运输中不腐坏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这两点恰恰是印尼产业链过去的短板。
标准与冷链:直供中国的双重门槛
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印尼榴莲多为野生,而非大规模标准化种植园培育,这使得统一实施质量管理、确保符合中国进口规则的难度大增。另一方面,榴莲作为一种易腐水果,对储藏和运输温度要求极高。印尼在过去并未发展出能够确保榴莲新鲜度的成熟冷链物流与冷冻技术。
越南的经历为所有出口国敲响了警钟。去年年底,中国海关在越南榴莲中检出两种有害生物,随即加强了对进口越南榴莲的监管。后果立竿见影:2025年前4个月,越南榴莲对华出口额应声暴跌71.3%。此后,越南不得不强化出口前本地检测并升级冷链要求。
与之相对,泰国和马来西亚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正是源于其长期积极配合中方,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审批并构建了大规模、长期的冷链存储与运输能力。
破局在望:高端路线与基础设施升级
尽管挑战重重,但破局的曙光已经显现。据报道,印尼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获得直接对华的出口许可。为此,印尼正全力提升产业水平。政府已将榴莲列为重点推广的出口农产品,相关机构正通过严格监控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际标准。
同时,印尼将其产业条件转化为市场优势。业内人士指出,印尼部分地区凭借多样地形,具备生产顶级“猫山王”榴莲的潜力,可以培育出风味和质地独特的产品。这为其切入中国高端消费市场提供了可能。由于运输距离更远,印尼榴莲的最终售价可能更高,因此聚焦于高品质、高价值的品牌化路线,是其直面市场竞争的理性选择。
印尼榴莲能否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榴莲消费市场中杀出重围,不仅关乎其短期利润,更是对其农业现代化升级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一次关键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