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尼西亚农业部长近日在北马鲁古省北哈马黑拉县调研时明确指出,推动椰子加工业增值是提升该国种植业出口价值的核心路径,此举有望释放该领域高达 1000 万亿盾的年经济潜力,为农业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当前印尼椰子年出口值约 24 万亿盾,而部长通过数据对比揭示了加工增值的巨大空间:”若实现充分加工,出口值可飙升 50 至 100 倍”。这一判断得到现场产业实践的印证 —— 调研当日,北哈马黑拉县 PT NICO 公司生产的椰奶、纯椰子油等加工产品顺利出口中国,标志着印尼椰子加工业已下沉至乡村层面形成产能。作为全球最大的椰子种植及生产国之一,印尼约 660 万农民以椰子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2023 年椰子出口额已达 15.5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 38% 的份额。
产业增值的经济效应在终端产品上尤为显著:椰子鲜果每颗价值仅 3000 盾,经加工制成椰奶、椰子油等产品后,单颗价值可跃升至 40000 至 50000 盾,增幅超 13 倍。PT NICO 与 PT Dewa Coco 等龙头企业的实践表明,加工产业不仅能提升出口效益,更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以廖内群岛为例,椰子产品出口已带动当地椰农实现 “家门口增收”,部分农户依靠产业收入完成子女教育及住房改善。
为加速释放产业潜力,政府已敲定系列支持政策。部长宣布,2026 年将在北马鲁古省开发 1 万公顷新椰子种植园,其中北哈马黑拉县占 5000 公顷,土地将免费提供给当地农民。同时,政府额外拨款 10 万亿盾用于优质种苗供应,并为农户提供化肥补贴与资金支持。这一举措与印尼食品下游产业发展规划相呼应,该国正重点依托北马鲁古、北苏拉威西等核心产区的 30 万公顷种植基地,推动椰子产业升级。
针对产业长期发展,部长强调将强化企业扶持力度,同时借鉴北马鲁古的 “种植 – 加工 – 出口” 一体化模式。”该模式已实现从原料到高附加值产品的全链条升级,可作为全国范例推广”。目前,印尼工业部已设立专门部门监管椰子产业,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而与中国的 “两国双园” 合作更为加工产品出口开辟了便捷通道,福州中印尼椰子产业园首条生产线已试投产,吸引多领域投资者入驻。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系列举措将有效破解印尼椰子产业长期存在的 “低附加值出口” 难题。此前该国椰子多以初级产品形式外销,而通过加工升级,不仅能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更能带动乡村经济循环,减少农民外流,助力实现总统佐科提出的 “农产品下游化” 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