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爪哇外籍劳工数量大幅增多引担忧

三宝垄讯 随着外国直接投资(PMA)在工业领域的加速落地,中爪哇前 Karesidenan 地区外籍劳工数量持续增长。据泊罗朗(Pemalang)移民局最新数据,截至 2025 年 10 月,该地区登记外籍劳工达 1672 人,较 2024 年全年的 1495 人显著上升;与此同时,当地劳工组织对监管漏洞、非法劳工及本地就业替代问题的担忧也日益凸显,形成 “投资红利” 与 “劳工权益” 的讨论焦点。

数量同比增长,中国韩国籍占多数

中爪哇移民局办事处负责人哈里约诺(Haryono Agus Setiawan)于 10 月 29 日公开了区域外籍人口统计细节,核心数据显示:
  • 2025 年 1-10 月,该地区累计记录外国公民 1708 人,其中包含 36 名随父母居住的儿童,实际外籍劳工规模为 1672 人;
  • 外籍劳工主要来自中国与韩国,集中服务于勿里碧县(Brebes)、直葛县(Tegal)、直葛市、八马兰县(Pemalang)、北加浪岸市(Pekalongan)、北加朗岸县(Kabupaten Pekalongan)及巴塘县(Batang)的外资工业项目;
  • 长期居留资质方面,1672 名外籍劳工中仅 17 人持有永久居留许可证(KITAP),其余多为短期工作签证持有者;
  • 监管执行层面,年内已有 8 名外籍劳工因违反移民规定被遣返回国,其中多数为中国籍。
哈里约诺明确指出,外籍劳工数量增长的直接动因是外国直接投资在工业部门的扩张,“多个地区的外资项目快速落地,带动了技术、管理类外籍人员的需求”。

投资驱动增长,持续强化监管

针对外籍劳工规模的上升趋势,中爪哇移民部门已建立专项监督机制,以确保外籍人员活动符合印尼法规。
  • 组建 “外国人监督团队”,作为跨部门协调核心,专门对接外籍劳工的资质核查、工作状态监控;
  • 与当地执法机关联动,定期开展外籍劳工证件抽查,重点排查 “无证上岗”“签证过期” 等违规行为,年内 8 人被遣返正是监管行动的结果;
  • 哈里约诺强调,监管工作将随外资项目增长同步升级,“既要保障投资项目的人力需求,也要守住移民法规的底线”。

担忧监管漏洞,呼吁平衡投资与劳工权益

与移民局的 “积极监管” 表述不同,中爪哇劳工联盟网络协调员奥利亚(Aulia Hakim)公开表达了对当前外籍劳工管理体系的担忧,直指三大核心问题:
  1. 法规宽松导致监管缺口:《创造就业综合法》(Omnibus Law)实施后,外籍劳工入境程序从 “上岗前必须取得许可” 改为 “先入境、后向部委通知”,这一调整让部分外籍人员 “未检测先上岗”,非法劳工风险增加;
  2. 许可程序存在腐败漏洞:奥利亚透露,部分案例中出现 “劳工许可证未下发,外籍人员已入职” 的情况,背后疑似存在腐败圈子,“程序颠倒让监管失去前置约束力”;
  3. 本地劳工权益受挤压:他担忧,外资项目周边的本地居民可能被外籍劳工替代,“投资本应带动本地就业,但非法或低技能外籍劳工的涌入,反而抢占了本地人的工作机会”。
对此,劳工联盟已通过法律途径推动变革 —— 其支持的 “《创造就业综合法》司法审查” 获得宪法法院支持,第 168/PUU-XXI/2023 号判决取代了《2003 年第 13 号劳工法》部分条款,强化了外籍劳工监管要求。奥利亚呼吁,未来外资准入需与劳工法执行深度绑定,“不仅要吸纳劳动力,更要通过合规工资、技能培训提升本地工人福祉,同时严格审核外籍劳工的技能必要性”。
当前,中爪哇正面临 “吸引外资” 与 “保障本地劳工权益” 的双重考验。如何落实宪法法院的监管强化判决,堵塞程序漏洞,同时为外资项目提供稳定的人力支持,已成为当地政府、移民部门与劳工组织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