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爪哇中资食品厂环保问题频发引争议,多重疑云待解

—— 违法排污、签证存疑还涉洗钱猜测,监管乏力引舆论质疑
西爪哇讯  近日,西爪哇省万隆县工业区内一家中资食品厂,因持续存在的环保问题再次引发当地社会广泛关注。尽管当地环境局与西爪哇警方已多次开展联合检查,但该厂疑似仍未落实废水处理措施,日前仍被发现有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周边沟渠,而该厂中国籍外方负责人的随意态度,更让 “工厂享有法外特权”“执法部门监管软弱” 的猜测愈演愈烈。
据当地居民及媒体反馈,这家中资食品厂的废水污染问题并非首次曝光。此前,西爪哇省环境局与警方已针对该厂环保违规情况开展过多次检查,要求其整改废水处理设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整改并未落到实处。近期,仍有目击者拍摄到该厂将深色废水直接排入厂区外的公共沟渠,沟渠水质浑浊,周边植被生长也受到一定影响。
更引发争议的是,该厂中国籍外方负责人在面对相关质疑时,态度极为随意,甚至被当地媒体拍到在沟通中面露不耐烦,疑似将环境违法行为视作 “小事”。这一态度不仅激怒了当地民众,也让舆论开始质疑:为何在多次检查后,该厂仍能持续违法排污?是工厂背后存在 “保护伞”、享有法外特权,还是当地执法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存在 “软弱执法” 问题?
除了环保问题,这家食品厂还被曝出劳动力管理及外方负责人签证合规性问题,甚至牵扯出洗钱争议。有当地网友爆料,该厂中国籍外方负责人的 KITAS 工作签证存在 “频繁续签” 的情况,不符合印尼当地关于外籍人员工作签证的常规管理流程,怀疑其签证办理存在违规操作。
更引人关注的是,有声音指出该厂可能以 “食品生产” 为幌子,实际从事洗钱活动。这一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 此前,该工业区内已有一栋建筑因涉及经济违法问题,被印尼反贪委员会依法没收,当地民众对工业区内企业的合规性本就存在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多重质疑,该厂指定负责人始终 “难寻踪迹”。此前,工厂曾对外宣称 “污染问题已与警方及相关职能部门沟通解决”,但从后续仍被检查、且未出现明确处理结果的情况来看,这一说法显然未兑现。当地舆论认为,正是监管部门的 “乏力”,让该厂失去了整改废水处理设施的动力,才导致非法排污行为屡禁不止。
针对此事,西爪哇省环境局副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该厂的环保投诉已交由环境监督人员处理,但由于 “监督人员数量有限”,除定期检查外,只能采取 “分阶段监管” 的方式。然而,这一解释与西爪哇省省长此前强调的 “环保问题处理要迅速” 原则明显不符,副局长的 “迟缓回应” 进一步引发了公众对监管效率的不满。
目前,当地媒体联盟已基于多轮调查信息,公开敦促相关部门关停该中资食品厂。媒体联盟在声明中指出,该厂的持续违法行为已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若不采取 “果断行动” 形成震慑,恐将引发更多企业效仿,导致区域环境进一步恶化。截至发稿,相关部门尚未就 “是否关停工厂” 给出明确答复,事件后续进展仍有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