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围绕燕窝开展的经贸合作,正在从“以量互补”走向“以质共赢”,成为高水平开放与高标准安全并重的一个生动样本。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燕窝消费市场和深加工中心,印尼则是全球优质燕窝的主要供应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岛屿生态资源和超2.8亿人口的产业和劳动力基础,供给能力持续巩固。印尼方面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印尼燕窝出口到全球市场的金额约4.28亿美元;同年中国自全球进口燕窝的金额约6.3495亿美元,其中近70%来源于印尼,2020年至2024年对华出口保持年均约3.75%的正向增长。这一格局表明,双方已经形成“产地—深加工—消费终端”紧密耦合的产业链分工,正处在由规模型合作迈向标准型、品牌型合作的关键窗口期。
中印尼燕窝合作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
贸易结构升级带动治理要求同步“提标提速”。近年来,燕窝消费从传统干盏逐步延伸到即食碗装、浓缩饮品等多元品类,线上线下消费分层明显,消费者更加关注真伪可验、来源可查、工艺可视。我国现有的燕窝溯源管理服务平台已实现“一碗一码”,即每一批(甚至到单瓶、单碗)产品都对应唯一的可扫码追溯信息,消费者可查询原料产区、清洗工艺、检验指标、入境放行、仓储冷链等关键环节,真正把“好不好”转化为“看得见”“查得到”。公开报告显示,2024年度纳入该平台溯源管理的进口食用燕窝总量为541.7吨,其中来自印尼的溯源量约400.3吨,占据主导地位;同期国内以进口燕窝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已达数千吨级,溯源信息被持续带到成品端、零售端。溯源总量虽较上一年略有回落,但产业链整体正从“拼数量”向“拼标准、拼透明度”加速转型。
区域规则与数字底座正在成熟,具备由试点走向常态化的条件。东盟“单一窗口”机制持续扩大原产地证(如区域原产地电子证书)等单证的电子化传输和相互受理范围,跨境报关单证、检疫证明、原产地信息正由“纸面流转”转向“系统互认”,为形成“源头可信—通关高效—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闭环治理奠定了现实基础。与此同时,面向燕窝等高敏感食品的追溯体系,正把批次检测数据、温控记录、物流轨迹、加工工艺记录等核心信息统一纳入线上台账。这意味着,一批燕窝从印尼燕屋采摘、清洗、热处理,再到中国口岸检验检疫、仓储分拨、成品上架,正在被完整记录、可随时核验,并逐步形成标准化样板。
风险防控压力推动标准加速对接。燕窝属于高附加值、高敏感度食品,亚硝酸盐、重金属、微生物等指标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消费信心。实践表明,只有把原料端的清洗、挑毛、热处理等关键工序和检测结果,与口岸检疫放行信息和市场端的销售追溯标签打通,才能在发现异常时做到“批次级召回、小时级响应”。这一逻辑,已经从行业自律上升为市场基本门槛,倒逼双方从“事后抽检”走向“全程在线留痕”,从“合格不合格”走向“分级风险画像”。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低空物流、冷链直达、定点小批高频配送等业态快速出现,跨境农食类产品的流通半径、周转速度和批次粒度都在被重塑。《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活动规范和监管框架,也为低空运输、冷链接驳、应急补给等新型场景提供了制度支撑。这为燕窝等高价值、易损耗的特殊品类探索“更快到岸、更快上架、更快抽检”创造了现实空间。
总体来看,中印尼燕窝合作不再只是“把货运过来、把货卖出去”,而是正在向“标准共建、数据互认、品牌共塑”迈进。这与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方向高度契合。
推动中印尼燕窝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举措
围绕“更安全、更透明、更高效”,有关方面可以从四个方面协同用力,打造可复制、可评价、可持续的合作范式。
一是夯实统一追溯规则,形成覆盖“源头—口岸—市场”的质量底线。建议在现有做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最小合规包”,包括一物一码追溯标签、批次检测记录、热处理与清洁工艺的基本指标、冷链与时限日志等关键字段,并将其固化为双方企业都能看得懂、做得实的操作指南。核心目标,是让每一批燕窝都有清晰的“身份证”和“健康档案”,让每一次流转都有可回溯的“时间线”和“责任人”,为后续的快速放行、差异化抽检、异常召回奠定共同语言。
二是打通“平台对平台”的数据通道,实现单证同源、信息同屏。在跨境环节,原产地电子证书、检验检疫结论、报关单证、溯源码信息等应当实现批次级自动勾连,减少“线上报、线下跑”。通过在原产地端、通关端、消费端同步记录同一批次的状态变化,既可以提升到岸即检、即检即放的效率,也能将“异常批次”第一时间锁定并同步预警到渠道端,从而把事后追责前移为事前防范、事中管控。
三是优化“小批高频、时效敏感”的通关模式,更好服务新业态。燕窝等高附加值食品往往以“小批次、多频次”形式入境,运输链条短、时效要求高。下一步,可围绕“即到即检—一次性核放—全程留痕”模式,探索风险分级放行与事后抽查相结合的制度安排,并与低空冷链、前置仓、母婴专营店等新渠道相衔接。这样既能缩短入境到上架的时间,也能在发现问题时,依托批次级追溯信息和电子化单证,迅速定位来源、召回产品、压实责任,维护消费者权益。
四是以高标准应用场景带动行业自律,提升公众信任度。母婴营养、医疗康复、功能性滋补等场景,对成分纯度、微生物指标、亚硝酸盐含量、冷链完整性等指标最为敏感,也最能倒逼企业把“真材实料”做成“公开承诺”。实践中,头部品牌已将可扫码溯源码作为核心卖点,承诺“来源可查、批批可检、异常必退”,并推动联合实验室、联合检测、产区分级、全过程留痕等机制常态化,形成“主动亮身份、敢于晒检测”的正向示范。这类高标准场景,有望成为倒逼产业链整体提质的“先行区”和“试验田”,让“以质取胜”真正落到每一碗燕窝、每一张标签、每一次扫码之中。
可以看到,从源头生态养护到清洗工艺提标,从电子原产地证到跨境单证互认,从低空冷链配送到门店“一物一码”扫码自证,从企业自律到行业公约,从快速召回到年度评估,中印尼燕窝合作的内涵,已经不只是“贸易便利化”,而是在用“数字化的确定性”稳住“消费端的信心”。这既是守住舌尖安全、保障群众健康的具体举措,也是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更是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服务“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以质取胜、以稳促进、更高水平开放”的生动实践。(咸宁新闻网)
作者:邓祥征,北京工商大学;张树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