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林洁)“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一次全运会,这在历史上是首次,开幕式可以说是全运会的第一次‘粤港澳携手通关’。”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郎昆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地文艺工作者联合演出,共同组成的大型交响乐团,共同组成的水上芭蕾,共同组成的赛龙舟、醒狮、粤剧,所有的节目几乎都是共同来完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最后由三地的运动员共同传递火炬,共同点燃圣火,充分体现三地文化的交融。

郎昆介绍,开幕式主舞台直观呈现“同心圆”造型,既象征三地地理相连,也寓意文化同源、使命共担,传递“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环形舞台周边是广阔的水面,运用前沿的“虚实结合”技术,让珠江、维多利亚港、伶仃洋的水波在场地中交汇奔流。这不仅是地理水系的相连,更是三地同源共流的文化血脉与手足亲情的象征。在艺术表达上,主创团队深度融合“涟漪效应”与“和而不同”。
“粤港澳三地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装置,将开幕式气氛推向高潮。”十五运会开幕式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彭高峰说,火种是从南海1522米深处采撷可燃冰、再通过船载光伏发电远程引燃形成“源火”,当晚在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形成熊熊燃烧的“科技之火”“艺术之火”,也呼应了绿色全运的理念。值得关注的是,主火炬名为“天海之冠”,圆环装置象征着“同心共圆,中华梦圆”,3根支撑柱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地人”的哲学思想,三足鼎立托举火炬环的壮景,寓意着粤港澳三地同心协力、共筑中华梦的美好愿景。
在开幕式表演中,3个工业人形机器人敲响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乐器青铜句鑃,展开了一场未来与历史的对话。十五运会开幕式艺术总监陈维亚透露,这个创意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结合,千年前的青铜句鑃,加入机器人表演后达到古今和鸣、时空交响、一鸣惊人的效果。在他看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目的是让历史可感、文化可触,焕发直抵人心的感染力。从过去大型活动更多地依靠规模,到今天更追求思想、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这本身就是国家综合实力与人文理念不断跃升的证明。
十五运会开幕式总监制刘伟强用了多个“感动”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说,选曲《海阔天空》,不仅是艺术融合,也是湾区儿女的情感共鸣;道具选用了镬耳屋、醒狮、麒麟、鳌鱼,乃至最接地气的芭蕉叶,这些元素就活在街巷里,是每个湾区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日常。
十五运会开幕式总制作人王锐祥说,围绕“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团队把超2万平方米的舞台缩为5000平方米。这支由内地、香港、澳门组成的国家级创意团队和艺术家的专业力量,因地制宜把广州本地灯光、音响搬到舞台中,包括非遗鳌鱼、狮子、龙舟、粤剧,展现湾区人文元素,展现简约到极致,但是不失精彩,这是整个活动的灵魂。
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新闻广电宣传部副部长邓鸿说,解读开幕式的发布会让大家重温了开幕式的精彩与感动,也让更多人感受到开幕式背后的匠心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