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抗议中国餐盘!本地生产商给财政部长送满是讽刺的花牌

近日,印尼财政部长普尔巴亚的办公大楼前,被一批特殊的 “礼物” 占据 —— 数十个来自本地餐盘和餐具生产商的花篮,表面看似祝贺,实则暗藏抗议与不满。
这些花篮或无署名,或标注生产商姓名,牌面上的文字直白地传递着本土企业的失望与诉求:“祝贺中国餐盘称霸,本地餐盘生产商只能当观众”“国家预算用来购买中国餐盘,本地生产商半死不活”…… 尖锐的表述背后,是本土餐具企业对 “免费营养餐” 计划采购倾向的强烈质疑。
此次抗议的发起者,是隶属于印尼餐具企业协会(APMAKI)的本地生产商群体。他们之所以将目标指向普尔巴亚,不仅因为其财政部长的身份,更因他同时担任 “免费营养餐” 协调团队成员 —— 企业们寄望于他能向总统普拉博沃及相关利益方转达诉求,推动 “免费营养餐” 计划在餐盘采购环节向本土产业倾斜,让本地生产商获得公平参与机会。11 月 13 日,生产商鲁迪・山托索(Rudi Santoso)送来的花牌,成为抗议声浪的代表,其 “中国餐盘称霸” 的讽刺性表述,迅速引发印尼舆论对本土产业困境的关注。
免费营养餐采购 “偏爱” 中国,本土产能遭忽视
本地生产商的不满,源于 “免费营养餐” 计划长期以来的采购倾向。据企业代表透露,由印尼国家营养署负责管理的这一民生计划,在餐盘采购中始终以进口产品为主导,其中中国产餐盘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这让已具备成熟产能与资质的本土企业难以接受 —— 印尼餐具企业协会明确表示,旗下本地生产商已完全符合印尼清真认证(Halal)和国家标准(SNI),且月产能可达 1100 万个餐盘,足以满足 “免费营养餐” 计划的需求,“我们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做好了准备,却始终无法进入采购名单”。
更让本土企业感到委屈的是,“免费营养餐” 计划本应兼具 “民生保障” 与 “本土产业扶持” 双重属性。生产商里兹基・拉马丹(Rizky Ramadhan)在花牌中写道:“我们本地餐盘生产商的心受伤了,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感到陌生”,这句话道出了企业的核心诉求 —— 希望国家政策能优先保护本土产业,而非让进口产品占据主导。另一位生产商西蒂・阿米娜(Siti Aminah)则用 “本地生产商正在倒闭” 的表述,强调当前采购倾向对本土企业的冲击:若长期无法参与公共项目采购,许多中小餐盘生产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停产倒闭的风险。
资质产能双达标,为何难入采购清单?
印尼餐具企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经过多年发展,本土餐盘生产商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质量认证,均已达到印尼官方要求:清真认证确保产品符合国内宗教文化需求,国家标准(SNI)则保障了产品安全性与耐用性;1100 万个的月产能,更是远超 “免费营养餐” 计划的月度餐盘消耗量(据印尼国家营养署 2024 年数据,该计划每月需餐盘约 800 万个)。“我们不仅能满足数量需求,还能根据计划调整生产规格,甚至提供更灵活的配送服务,” 协会发言人表示,本土企业的优势还在于 “本土化服务”—— 出现质量问题可及时售后,采购成本中也无需包含高额进口关税与海运费用,理论上更具性价比。
但现实却是,中国产餐盘仍占据采购主导。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一现象可能与 “长期采购合作协议” 有关 —— 此前国家营养署可能与中国供应商签订了长期合同,短期内难以调整;也有观点认为,部分环节存在的 “隐性成本” 让本土企业竞争力下降,例如参与公共采购需通过复杂的资质审核流程,中小本土企业难以承担时间与人力成本,而大型中国供应商更熟悉国际采购规则,能更快满足招标要求。不过,这些猜测均未得到印尼官方的正面回应,国家营养署至今未就 “为何优先选择中国餐盘” 给出明确解释。